摘要:“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暑氣未消,七夕卻已然悄悄臨近。17日晚,在素有“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天河珠村,第十一屆廣州乞巧文化節以乞巧文化惠民演出拉開帷幕,演出現場舉行頗具傳統文化氛圍的女子成年禮,并為“乞巧賽巧會”和“天河十大...
除女子成年禮之外,文化節還將開展乞巧手工藝DIY活動,邀請工藝大師,現場與市民游客進行乞巧工藝手工DIY體驗的活動,以期讓市民有更好的乞巧體驗。
“我們現在舉辦的一些活動,游客們反映特別好,比如我們16日開始開放的游園活動,在活動中有很多互動的游戲,讓廣大市民參與進來。上下午各兩個小時的游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珠吉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相關負責人楊靜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今年乞巧文化節,市民的參與度總體來說比往年有所提高。
“我覺得游園活動中的‘漢服體驗’非常棒。穿著漢服拍照,感覺自己萌萌噠!”在游園活動舉行的現場,一位身著漢服、忙于自拍的女生對記者說。
“巧男當道”乞巧工藝人盼手藝傳承
作為廣州乞巧節的另外一個重點活動,乞巧文化節賽藝會的作品展覽也吸引了各方的關注。上周,乞巧賽藝會作品評選揭曉,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乞巧文化賽藝會三個項目的冠軍都是“巧哥”,與往年男女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出入很大。賽事組委會也表示意外,稱今年是“不同凡響”的一年。
據了解,此次賽事由廣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協會、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各方聯合舉辦。今年的廣州乞巧文化節乞巧賽藝會活動通過官方網站、民間微信微博近一個月的廣泛發動,吸引了廣州天河珠村、車陂,黃埔、番禺、從化、白云、荔灣、越秀、海珠等各區的乞巧民間藝人、民間工藝大師、中小學生等150多人共272件作品參賽,年齡最小6歲,最大80歲。獲獎的部分作品將于乞巧文化主題博物館展覽,該博物館將在開幕式當天對外開放。
今年,68歲的老人潘志強憑借微型雕塑《潘氏宗祠》獲傳統工藝組冠軍。在珠村,村民親切地稱潘志強為“潘叔”。據潘叔介紹,他的獲獎作品采用泡沫、木材廠邊角木料為材料,根據潘氏宗祠原建筑以1∶50的比例制作而成,耗時長達一年。
今年是潘叔第一次參賽,卻已攬得大獎。談到獲獎的經歷,潘叔顯得很低調,“我這次做的參賽作品不能說做得特別好,只能說是還好吧,我給自己的作品打80分。”潘叔表示,這次自己獲獎也是一個“意外”,起初自己并不想參賽,但文華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鼓勵自己參賽最終才下定決心,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潘叔最后給自己帶來了一個冠軍。
談到今年獲獎者中“巧男”當道的現象,潘叔表示其實在意料之中。“現在很多專業的手工藝者都投入到乞巧工藝的制作中來,這是好事,說明乞巧工藝品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這些專業的手工藝者很多都是資深的木匠和雕匠,木匠好像是男的多一點吧。”
作為乞巧工藝的傳統手工藝人,潘叔一家都從事乞巧工藝品的制作,但據潘叔介紹,目前對傳統乞巧手工藝品感興趣的年輕人比較少,“刺繡、雕刻、剪紙等很多手工藝都是一些老工藝人在做,年輕人關注的比較少。”潘叔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乞巧文化節了解到乞巧手工藝,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對乞巧手工藝感興趣,把這門傳統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