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民族服飾面臨“無人賞識”的尷尬,亟待走出“無知而無望”怪圈
“長袖善舞”“鐵甲鏘鏘”——穿民族服飾的自豪感哪去了?
記者調查發現,漢服復興的問題一直在爭議中前行。而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正面臨著傳統服飾“穿與不穿”、到底該“怎么穿”的難題。
復旦大學民俗學教授鄭土有說,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傳統服飾一直是許多少數民族歷史記憶、審美認知和族群識別的重要載體。與本民族的歌謠、史詩、繪畫等形式結合,具有豐富的藝術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社會等評價標準的差異,一些地區的人們對本民族服飾的認同感出現了游離。
“穿著自己民族服飾上街,別人會另眼相看,感覺怪怪的。我們現在只在節假日或重要慶典場合穿。”哈薩克族姑娘巴地努爾·吾吐汗說。
上海大學民俗學研究專家黃景春認為,許多民族服飾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中斷,所以顯得與時代有所脫節。“但是,在今天人們穿著的日常服飾中,仍然保留了許多經典的民族服飾元素。比如漢服的祥云扣,苗服的江河紋,這也是一種歷史和審美傳承的體現。”
文化創意產業或提供傳承新契機?
“說到底,民族服飾的傳承是內化于傳統禮儀的。”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蔣玉秋認為,因此,如何復興優秀傳統禮儀規范、提升民族自我認同感,或是民族服飾傳承的關鍵。
2010年,“漢未央”作為民間青年自組織群體的代表之一走上了世博會的舞臺。姚淵說,隨著中央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號召與政策導向,民族文化產業的市場與消費群體也將日益展現蓬勃生命力。
2014年,北京服裝學院負責具體組織實施APEC會議領導人服飾的設計、制作工作。從成衣來看,立領、對開襟、提花萬字紋、海水江崖紋、宋錦面料、雙宮緞面料等傳統元素,既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又讓中國服飾走向了世界。
更多的漢服商家,開始積極尋求文化產業的“跨領域”合作。“往年,購買漢服的主要是18至28歲的姑娘。但近兩年開始,各個年齡層的顧客都呈現井噴式增長。還有一些外國游客也委托國內朋友訂購漢服等民族傳統服飾。”電商“京渝堂漢家鋪子”掌柜敖珞珈說,借著《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他們推出的“大圣發帶”創造了銷售“奇跡”,而以“大圣”為主題的漢服開發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越來越多人從傳統文化資源寶庫中發現了‘商機’,并加以發掘和利用。這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歷史傳統文化,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黃景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