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認為寬袖大袍的漢服,已經不合時宜,不能滿足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需要;也有人認為,“漢服熱”與部分國人哈日哈韓有關聯,等等。總體上,對于“漢服熱”,不少人的認識基本上就停留在“服裝秀”的層面。
近年來,中國多地的“漢服熱”一波接一波,活動層出不窮。在蘇州,也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之中以80后和90后居多,中心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
他們潛心于各個漢服社團,他們身著漢服生活在當下,不定期舉辦雅集。但與此同時,有關“漢服熱”的各種爭論也沒有停止過,有的人認為寬袖大袍的漢服,已經不合時宜,不能滿足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需要;也有人認為,“漢服熱”與部分國人哈日哈韓有關聯,等等??傮w上,對于“漢服熱”,不少人的認識基本上就停留在“服裝秀”的層面。
這是為什么?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根本的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有不少人對服飾文化缺乏應有的認識。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衣服并不只是穿穿那么簡單。想想看,世界上哪個民族沒有自己的特色服裝?老百姓過日子必需的東西,國人的排列是“衣食住行”,為啥把“衣”放在第一位?足見衣服地位之重要。
而像其他東西一樣,一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變成服飾文化,那么,就可以概括為人類在服飾方面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換而言之,服飾作為人類最一般的基本需要,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的需要之外,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還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狀態。就拿漢服來說,它的裁剪、縫合中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兩儀四象,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做人的道理等,其中的內涵和底蘊,完全不是一件衣服的外在那么簡單。
“漢服熱”更應當看成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一種價值認識、情感歸宿。雖然筆者并不完全認同“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的說法,但從服飾由外而內,重禮儀、講文明的傳統文化基因,可以從“漢服熱”中體現、傳承,無疑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