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錢建民談文化自信,呼吁從穿“漢服”入手。錢建民書記去年去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訪問時“每一次正規場合,我都身著一身漢服”,可惜的是新聞無圖片,那么漢服真的進入外交場合了嗎?
紹興市委書記所穿恐非漢服
據中新網3月9日消息,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錢建民談文化自信,呼吁從穿“漢服”入手。錢建民書記去年去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訪問時“每一次正規場合,我都身著一身漢服”,可惜的是新聞無圖片,那么漢服真的進入外交場合了嗎?后文“藍色麻布面料,立領對襟,布紐扣”,不禁令人大跌眼鏡!結合人大代表徐愛華1983年開始銷售對襟、盤扣衣服,其所指絕非漢服而疑似唐裝。(新聞來源中新網《人大代表談文化自信 呼吁從穿“漢服”入手》。)
何為唐裝?
唐裝是漢服消亡、斷代后,由滿清馬褂改良而來的現代服裝,其歷史非常短暫,特點有立領、盤扣、對襟等——雖然立領、盤扣元素在古代漢族服飾中也有使用,但從歷史整體看使用時間和應用范疇都非主流——再加上無法承載民族認同精神,毫無疑問唐裝絕非漢族傳統服飾。同樣,報道中提到的APEC新中裝也只是今人設計的包含中國元素的新服飾,而非民族服裝。
何為漢服?
簡單地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傳承數千年,其體系博大精深、主要特征有交領右衽(兼有對襟、圓領等,除死者外不可左衽)、系帶無扣(或隱扣)等。其詳細定義:“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 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遵循一定的形制標準,區別于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并彰顯中華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摘自《漢服簡考——對漢服概念和歷史的考證》。)
在當代漢服復興以前,從清代后期至近現代的部分生僻文獻和書籍中也有不少“漢服”被指作“漢族穿著”的衣服,通常是將少數民族的風俗與漢族對照時提到。很顯然,這些所謂的“漢服”絕大部分是指唐裝、馬褂或有西式、現代風格的服飾,沒有歷史傳承性,不能反映漢族千年以來的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更難以突顯中華民族認同精神,甚至不能區別于其他民族特別是國外。因此這類檔案雖記載為“漢服”,但已詞不達意、似是而非。
避免被坑應咨詢專家和漢服社團
在新聞中,有紹興市委書記、浙江省長和塞爾維亞總統,涉及兩會和外交,如此引人注目的人物、這么鄭重嚴肅的場合,卻馬虎大意,張冠李戴地將唐裝說成漢服,鬧出大笑話,很可能錢書記是望文生義或是被服裝顧問給坑了,也有可能是搜索淘寶被誤導了(淘寶搜索漢服出現的很多商品并非漢服)。
作為政府官員、人大代表、外交人物,對自己不熟知的事物或行業應該小心謹慎,咨詢專業的學術顧問;對于漢服問題,當今世人對漢服非常陌生,絕大部分都會有誤區(畢竟消亡300多年),但“百度一下”或者閱讀CCTV的相關報道、人民日報微博的科普微博,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上升到文化產業議題需要在兩會上對媒體表達,最靠譜的做法是咨詢或了解一下當地漢服社團或全國知名的漢服協會,可免貽笑大方。
“將漢服產業做好,錢建民認為還能拉動內需”,因為唐裝、旗袍市場相對飽和,而民間自發復興的、漢服人口持續并迅速擴大的新興漢服產業則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錢書記果有從穿漢服建立文化自信、借服飾產業拉動內需之心,則應當指示當地文化部門并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扶持漢服協會的發展,使其走上正規化、制度化的社團建設道路,真正發揮民族文化復興和漢服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漢服宣傳應著力構建學術性權威
該事件又一次警示漢服復興者和漢服社團,國人對漢服知識的了解非常淺顯,知道漢服的民眾還廣泛存在著誤區,社會上已經出現、必將繼續出現大量錯誤的漢服報道。漢服宣傳不可操之過急、盲目擴大知名度,輕視知識與文化內涵的純秀衣式活動已經無法適應傳播知識與文化理念的要求了。
我們應當明確,新階段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單純地擴大漢服人口,而是在堅持漢服復興宗旨的基礎上,重視漢服形制要求,提高漢服同袍的知識文化水平,重視團隊建設和學術研究,樹立漢服協會的學術性、專業性權威,在社會上努力營造讓民眾、官員、機構和媒體就漢服問題積極向漢服協會咨詢的氛圍。當然,這樣的任務僅靠目前草根階層的、非營利性的漢服社團無法完成,漢服商家、文化機構和學界專家也應當積極、勇敢地承擔起責任。
作者:廣州嶺南漢服文化研究會(籌)代會長 汪家文
新聞鏈接:人大代表談文化自信 呼吁從穿“漢服”入手
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趙曄嬌)“去年我去歐洲訪問,但凡接見我的官員都說我穿的漢服好看,如果我們都帶頭穿漢服,民族自豪感就出來了。”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錢建民提到了“文化自信”。
2014年11月10日的APEC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和APEC領導人夫婦身著特色中式服裝亮相“水立方”的照片一出,便受到許多矚目。
立領、對開襟、連肩袖,提花萬字紋宋錦面料……融入中國傳統設計元素、展示中國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裝,獲得一片滿堂彩。
錢建民談及去年去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訪問的經歷,“每一次正規場合,我都身著一身漢服。”
塞爾維亞總統饒有興致的詢問錢建民:“你穿的漢服真好看,是不是你們的民族都穿這個服裝?”說到這里,錢建民笑了,我跟他說,重要場合有時是需要穿的。
錢建民話語剛落,坐在身旁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長李強便好奇起衣服的款式來。
“藍色麻布面料,立領對襟,布紐扣,是在紹興做的。”錢建民一邊說一邊比劃著。
紹興是傳統的紡織大市,有著亞洲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多的紡織品專業批發市場——紹興輕紡城。
依托這樣的環境,如果能將漢服產業做好,錢建民認為還能拉動內需。
這一建議,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愛華的熱烈響應。
“我來做這個事,我是做服裝的。”徐愛華立馬回應。
她告訴記者,她是1983年開始辦服裝企業的,當時男的在結婚時會穿中山裝,女的也會穿對襟衣服,衣服上的盤扣都是手工做的。當時還不叫漢服,叫對襟衣服。
幾十年過去了,徐愛華感覺到,漢服的春天又來了。
“這幾年陸陸續續有人來訂做漢服。喜歡靈便的就選絲綢、全棉的料子,喜歡挺括的就選麻料。”在徐愛華看來,漢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當前,我們正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揚中國夢。漢服濃縮了民族文化要素,身著漢服,就是一種流動的宣揚。”
不僅僅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身著漢服,在錢建民看來,也是中華文化的自信。
“漢服不僅僅是服裝,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錢建民提了一個建議,現在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能不能再加一個文化自信。
錢建民緊接著說,文化自信不妨要身著漢服做起。老百姓喜歡穿漢服了,文化自信就體現出來了,“實現中國夢,老百姓的文化自信不增強,沒有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很難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