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高中時第一次接觸漢服至今已有六、七年的時間了。這些年,我和大多數漢服同袍都被問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說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可我也是漢族,我怎么不知道呢?你們穿的服裝我只在古裝劇上看過,那么你們最初又是通過什么知道漢服的呢?
從高中時第一次接觸漢服至今已有六、七年的時間了。這些年,我和大多數漢服同袍都被問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說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可我也是漢族,我怎么不知道呢?你們穿的服裝我只在古裝劇上看過,那么你們最初又是通過什么知道漢服的呢?
我想,在怎么知道漢服的這個問題上,很多同袍與我有同樣經歷的。最初,我也是在電視劇中看到,我也習慣的將其稱之為“古裝”。直到讀高一時,我才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關于幾位女大學生穿著漢服游西湖的報道。看到報紙后我首先是覺得漢服很美,自己很想有一套,但因報道中并未詳細的解釋漢服的定義,所以我也便望文生義以為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心里依舊將漢服當做“古裝”來看待,而“穿漢服”頂多只能算是一種個人愛好。至于將漢服帶入生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其實說起來,我真正了解漢服含義還是因為一件挺烏龍的事。2007年春天,我因為喜歡秦始皇而獨自到西安去旅行,在景區穿著所謂“秦始皇的衣服”照相,之后又買了一套這樣的影樓裝帶回家。當時的我滿心歡喜的將自己穿“秦始皇衣服”的照片發到百度漢服貼吧,心想,既然這貼吧主題是“漢服”,我發發“秦裝”貌似也是離題不遠吧。結果可想而知,后面的回帖是責罵的,叫刪帖的,陰陽怪氣什么都有,但好在有幾個很有心的同袍知道我是對漢服的定義不了解,便很耐心的打了許多文字向我解釋。不管怎么樣,我很感謝這些同袍,因為他們讓我了解漢服的真正定義——漢民族的服飾。
那年冬天,我擁有了第一套自己的民族服飾。
當我們穿上漢服時,常聽見有人這樣說:“服飾是會演變的,漢服已經不適應今天這時代,她被時代淘汰了。”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那么我們亦可以反問,為何同是在今天這個時代,諸多少數民族同胞的服飾依舊保存著,每到過年過節,他們依舊會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為什么跨國的我們都能知道日本的和服與韓國的韓服,卻在自己的土地上對自己的民族服飾一無所知?他們與我們可生活在同一時段啊!為何歷史巨流獨獨淘汰我華夏衣冠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總是不得不再次去提起明末清初那段不太愿意去觸碰的痛史。相對其他民族服飾而言,漢服又是不幸的。1645年,清廷一紙“ ”令,使得漢民族延續千年的服飾習俗遭到毀滅性的割裂。面對清廷的惡法,亦有無數先烈為保衛民族的衣冠而奮起反抗,例如壯懷激烈的“江陰八十一日”,例如血流成河的“嘉定抗清”。但他們最終都倒在清軍的屠刀之下。而漢服,也因這種政治力的“霸道”被迫中斷近三百年之久。三百年間,漢族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自己民族衣冠的赤裸民族。
既是民族服飾,那么它就既非“古裝”,亦非“個人愛好”。按孫中山先生的話說,民族是由自然力而形成,是屬王道。漢服亦是由這種“王道”伴隨著華夏民族的文明自然形成。由“王道”而生,因“霸道”而斷;有“霸道”令其離去,自有“王道”令其歸來。我所做之一切,只是在順應這個歷史的必然。
大學四年是漢服真正融入我生活的歲月。那些年,我以漢服作為自己的生活著裝,并蓄了長發。有人反對,有人贊同。反對者自不必說,而不少贊同者多是認為我是在提倡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支持。我感謝他們的支持,但不敢以他們說的“提倡中國傳統文化者”自居。因為在方面,我僅僅只是個學生,對其更多的是敬畏之情。我之所以能不顧一切將漢服帶入生活,想法其實很簡單,即: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沒有為什么。盡管媒體報道時,我身上的漢服不止一次被冠以“古代服飾”之名,但我絕不認為自己是在穿的是所謂“古裝”。因為華夏沒有作古,民族亦未亡種,漢語既非古語,漢服又何來古裝之說呢?她作為民族的衣冠,屬于過去,屬于現在,亦屬于未來。正如苗族同胞的苗裝,藏族同胞的藏袍一樣。
在四年的漢服生活中也遇到過不少觸動內心之事,方文山老師也是令我感動的人之一。2010年,方文山老師到我們學校演講,老師覺得穿漢服的我正好符合他“中國風”這個主題,便讓我坐在靠前排,并讓我準備幾個問題向方文山提問。
到了提問環節,我按自己的想法向方老師提出關于漢服的問題。因為之前并不知道方老師了解漢服,所以提問題時亦是小心翼翼,畢竟之前已經有學者名人提出過反對漢服復興的言論。但方文山老師的回答出乎我的預料,他不僅了解漢服,并且很贊同。在他回答中提到了民族服飾的斷代,提到了少數民族同胞穿著民族服飾過節的現象,提到了國外許多民族傳統的延續與今天漢民族傳統的失落……最后他說,這也是他心里的遺憾。那天我很感動,不是因為他的支持,而是因為他的理解。在他眼里,漢服不再是我的“個性”,而是民族的共性。我也終于不再是那個特立獨行的所謂的“中國文化捍衛者”、“文化斗士”了。漢服與我都回歸了本質——一個穿著自己民族服飾的炎黃子孫。其實我真的很不愿意身著漢服的自己會成為 “個性”,因為,這樣的“個性”正是我摯愛與信仰的悲哀!我自平凡中來,自當歸于平凡中去。謝謝方文山老師的理解。
那天,方文山老師邀請我到臺上與他合影留念,他說他要帶照片回去宣傳一下。后來的事實證明,方文山老師當日所說的并非只是客套話。不久后,方文山老師在他的微博上發起了漢服的投票;2012年春節的漢服春晚節目中,方文山老師再次出現,他說:“我再次預祝這個節目可以將漢服好好地推廣流傳,以后華人地區不管什么傳統節日,我們可以大大方方、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穿自己的傳統服裝出來慶祝,甚至成為一種習慣……”之后不久,我又看見了方文山老師身著漢服的照片。今年,方文山老師在西塘舉辦漢服節,他再次穿上一身飄逸的漢服出現……
對我而言,畢業意味著穿漢服生活的日子告一段落,這是我心里一早就明白的。因為工作地在政協,所以蓄了四年的長發不得不剪掉,而以漢服也只能在傳統節日或休息日穿著了,一切似乎符合常理,卻也是心中的遺憾。
畢業至今的一年多時間里,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尋訪抗戰老兵”的事情上,于是又有朋友調侃問道:“你現在不搞古代的,轉行搞近代的了?”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貴州大學參加完“漢風府”的活動后,順道去看望了參加過松山戰役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抗戰老兵譚祖幼老人。譚老和我比較熟悉,對我做的這些事情也蠻支持的,所以那天我穿著漢服與譚老合影留念。沒想到照片傳到空間后,有人評說說不倫不類,他認為 “古代服飾”和抗戰史是牛頭不對馬嘴的。其實這哪里是什么古代、現代的問題?對我而言,今日參與“關愛抗戰老兵”的活動本就是昨日漢服復興的延續。漢服是民族的衣冠,抗戰老兵們是民族的英雄;傳承民族衣冠,尋找民族英雄,本就一脈相承,又何來所謂“轉行”之說?兩者表現方式雖不同,但信仰卻是相同的。漢服本就是屬于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衣冠,她自平凡中來,亦將走入平凡中去。
出自《醒獅國學》2013年第07期·專題《漢服大美 絕世獨立在水一方》
作者簡介:檀越之,本名周渝,字越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07年開始接觸漢服,大學期間曾將漢服作為生活裝穿著。畢業至今擔任文史雜志編輯。近年主要從事“漢服復興”與“關愛抗戰老兵”的公益活動。著有《衛國歲月——國民革命軍抗戰將士尋訪錄》《梅花嶺》《華之央》《新民隨談錄》《葵雪春秋》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