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 檀越之??走過了22年的人生路,迄今為止,最無悔的時光就是大學期間身著漢服生活的三年。男子蓄發(fā)、把漢服作為生活的常服,這些行為在
文/檀越之
?
?
走過了22年的人生路,迄今為止,最無悔的時光就是大學期間身著漢服生活的三年。男子蓄發(fā)、把漢服作為生活的常服,這些行為在當今社會大多數(shù)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也許正因為有了這樣不被理解的大環(huán)境,這三年多的經(jīng)歷才讓我學到不少,其中最為可貴的我想是一種信仰。
?
?
初識漢服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實說,我最開始對漢服的喜愛既不是因為文化認同也不是因為民族情感。我僅僅是覺得漢服很美,加上那時自己對所謂“古代”的一些東西有偏愛,結(jié)果在報紙上看到關(guān)于漢服的新聞后也就糊里糊涂的喜歡上漢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以為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并未將其與民族服飾掛上鉤。所幸的是我買第一套漢服之前瀏覽到百度漢服吧老吧主“溪山琴況”所寫的一些關(guān)于介紹漢服的文章,這才曉得原來漢服并非單指所謂“漢朝服飾”,甚至不是“古裝”,她就是我自己的民族服飾,是屬于這個民族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
?
?
我擁有第一套漢服的時間是2007年的11月,距離溪山老吧主去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寫的東西讓我真正理解了漢服的含義,理解了他們?yōu)槭裁匆獜团d漢服。然而我始終沒能與他有過交流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當有了第一套漢服后就喜歡得不得了,開始沒有勇氣穿出去,所以就在家里穿。之后又變成提著漢服出去,晚上在公園散步時就換上,出了公園又脫下。說起來也是不喜歡別人那種異樣的眼光,可是這種民族情結(jié)又越來越濃。第二年春天,我穿著漢服和同學出去野外郊游,很巧合的遇到了一群漢服同袍,當時整整興奮了一個多星期,畢竟之前一個人是挺孤獨的。后來之所以能夠克服心理恐懼,坦然的穿上漢服走出門,我想一直是有著這樣一個心理暗示,即“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沒有什么不對的。”所以后來就逐漸產(chǎn)生了蓄長發(fā),穿著漢服生活的想法。其實當時我就很清楚在如今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下要真正的做到把漢服徹底帶入生活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你甚至會因為這樣而被自己的同胞當做異類來看待,所以有人覺得漢服復興的目的是要恢復到整天都穿漢服的狀態(tài)是不現(xiàn)實的,這也不是漢服復興的初衷。而那時我只是把這個當成是個人的一個理想,將實現(xiàn)的時間則定在大學四年。因為這可能是自己真正可以放心大膽做自己事情的最后幾年,所以無論頂多大的壓力我都想把這想法變?yōu)楝F(xiàn)實。那時候懂得不多,想法多少顯得有些稚嫩,但情感卻是最真摯的。
?
?
開學的第一天,我穿著漢服去學校報道。確實很多同學覺得奇怪。好在我之前給導員簡單說過,所以導員當即告訴全班:“這位同學穿的是漢族的民族服飾。”同一天還發(fā)生了另一件至今讓我記憶猶深的事兒。那天有一位老師看見我穿著漢服,于是便邀請我去給她的學生講解一下我身上的服飾和禮儀。到了那間教室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她幾個學生都是外國留學生,有兩個是韓國人,還有一個日本人和一個美國人。幾位同學中文都不錯,可以進行基本交流。我簡單的給他們介紹了漢服和一些基本禮儀,那位叫木村的日本同學說他也懂一些,是在日本學的。講完之后已到中午,我就和他們一起離開,后來發(fā)生的一幕讓我至今難忘。那是在走出教學樓后,木村同學和我們不在一路,便要道別。他沒有用現(xiàn)在常用的揮手,而是行了中國的揖禮,我隨即也回了一揖。這時正好經(jīng)過幾個女學生,看見我們行禮就“咯咯咯”的笑,她們可能不曉得木村是日本留學生,也不知道我們行的是中國禮儀,只是覺得我們的行為很奇怪很搞笑吧?中國禮儀在中國土地被中國人嘲笑,那笑聲現(xiàn)在想來都覺刺耳。但也確實不能怪她們,畢竟教育的大環(huán)境如此,從小我們都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一切理所當然,就像問起漢族的民族服飾很多人就隨即想到西裝、夾克、襯衫等等一樣。也正因如此,這個時代才真的需要那么一群人來做這樣一件事吧。
?
?
我有個朋友這樣說過:“漢服是一面旗幟,你遠遠的就可以看見它。當你被吸引而走近它時,你會發(fā)現(xiàn)在它的周圍有很多東西,諸如百家經(jīng)典、古琴、國畫、茶道、圍棋……”我覺得此話說得非常在理,因為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就是因漢服而起的。大學期間,我才真正的開始認真去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儒家思想對我今后影響頗深。到現(xiàn)在為止,我一直覺得對我思想影響最深的就是孔夫子、南懷瑾老師和孫中山先生這三個人,毫不夸張的說,有時我回憶起過去,甚至會覺得自己因此獲得了一次新生。除了讀書之外,這三年里也有了許多很難忘的經(jīng)歷。2009年春,身著漢服的我被苗家同胞邀請去苗寨住了幾天,有天晚上,同樣穿著民族服飾的村長對我說了許多話,幾乎都是對近年來他們的民族文化流失感到惋惜和無奈,正因感同身受,所以他說:“你們漢家復興漢服,我們第一個支持!”這句話至今記憶猶新。時隔一年后,著名中國風詞人方文山來我們學校開講座,那天我問了他對于漢服的看法,方老師的回答很中肯,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漢服作為漢族的民族服飾,這種文化的流失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不久之后,方老師就在他的微博上發(fā)起了關(guān)于漢服的調(diào)查投票。在去年的《漢服春晚》里,我又看見了方老師出現(xiàn),還說了對漢服同袍支持和鼓勵的話,這點讓我非常感動。在這期間,我們在學校申請建立了漢韻社,有了校方的支持和提供平臺,當?shù)氐耐垡簿驮絹碓蕉唷5胶髞碓趯W校穿漢服也不會有那么多異樣的眼光了,甚至會時不時在校園內(nèi)看見有穿著漢服的同學,衣帶飄飄,衣袂飛揚。回想幾年前孤軍奮戰(zhàn)的日子,倒是真有幾分苦盡甘來的感覺。
?
?
到了大四,我把蓄了三年的長發(fā)剪掉了。剪發(fā)那天并未感到心痛和惋惜,可能是因為之前給自己定的時間就是大學期間想的緣故,況且這并不代表要和漢服告別,而是換一種新方式以一個新起點去做這件事。但我還是把剪下來的雙鬢保留下來,今后只要一穿漢服就會把它粘在儒巾上,維持原來的摸樣。很多新同袍不理解此舉為何?其實那只是我對那三年時光的一個紀念而已。幸運的是,我并沒有因為之前許多人說的那樣,會因為漢服失去許多這個年紀該有的快樂。穿漢服生活的三年里,朋友交了不少,戀愛也沒有耽誤,更重要的是時間沒有浪費。也是因為這幾年所學得到的一些成果,畢業(yè)后我很順利的就考進了文史雜志社做編輯。我在雜志上做一期關(guān)于漢服內(nèi)容的欄目時,有幸結(jié)識了多年力行于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張新民教授。張院長對我說了一段關(guān)于他對漢服復興的認識和評價,我覺得相當適合作為本文的結(jié)尾。他說:“服裝不是簡單的服裝,衣冠是文化和禮儀的象征,是文化的引義。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國魂民族性都是由人的行為舉止 飾展現(xiàn)出來,作為中國人應(yīng)該有中國性。所以復興漢服我是支持的,因為漢服傳播的是一個信息,說明大家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證明了中國文化依然有復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它由年輕人發(fā)起,這證明了中國文化依然有吸引力。”
?
?
出自《醒獅國學》2012年第12期·專題《漢服,三百年落寞等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
作者簡介:檀越之,本名周渝,23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現(xiàn)任《貴陽文史》雜志社編輯。愛好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著有作品《新民隨談錄》、《梅花嶺》、《華之央》、《葵雪春秋》等。近幾年來致力于漢服復興與關(guān)愛抗戰(zhàn)老兵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