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詩意盎然的田園夢。
東晉末年,連陶淵明自己都沒想到,這首連個正經題目都沒有的五言小詩會突然爆紅,幾乎一夜之間在朋友圈刷屏。
特別是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這不就是我們一心向往的生活方式嗎。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有多少人能像陶淵明那樣,淡泊名利,隱居田園,種一小塊地,養上幾只雞,每天睡到自然醒,在院子里曬曬太陽,擺弄擺弄花花草草,看看書,喝喝茶,發發呆,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城里人夢想的田園生活,真的是這樣嗎?
1、仕宦生涯
陶淵明,別名陶潛,字元亮,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曾做過太守,家境還算殷實,陶淵明勤奮好學,“自幼修習儒家經典”。
8歲那年,父親去世,家境逐漸敗落,12歲母親也去世了,陶家生活陷入困境。
陶淵明少年“有猛志,不同流俗”,20歲就遠離家鄉,開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所謂游宦,其實就是外出打工,當然也不會到工地搬磚,畢竟是讀過書的人,主要做一些抄抄寫寫的文案工作。
那個年代沒有科舉制度,平民子弟縱有才學也難以出頭,直到29歲,陶淵明才在江州混了一個“祭酒”的職位,行政級別雖然不高,但屬于國家干部序列。
按理說,應該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但陶淵明自由散漫慣了,而且嗜酒如命,單位勞動紀律特別嚴,每天必須按時打卡不說,中午還不讓喝酒,老子的職務就叫“祭酒”你不讓喝酒,還有天理嗎?跟領導關系也因此鬧僵了,“不堪吏職”,沒多久就辭職了。
陶淵明的第一次辭職,事后證明,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東晉末年,軍閥混戰,陶淵明當時的領導叫王凝之,就是那個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子,得父親真傳,字寫得不錯,但工作能力不行,陶淵明辭職后不久,叛軍攻城,江州太守王凝之指揮不力,城池失守,全家被叛軍所殺,陶淵明在無意間躲過了這一劫。
這之后,陶淵明又陸續換了幾份工作,先后在不同的軍閥賬下做參軍和幕僚,但因為各種原因,都沒干長久。
就這樣,一混十幾年,陶淵明在事業上一無所成,家里的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老婆成天埋怨:“咱能不能踏踏實實干個工作,一天到晚瞎折騰,就知道寫詩,就知道喝酒,你看人家,再看看你。”
陶淵明喝著悶酒,勾著頭,一聲不吭。
直到41歲那年,通過叔叔的關系,總算給陶淵明謀到一個正經官職:彭澤縣令。
這是陶淵明人生中事業的頂峰,家里人和親戚朋友都替他高興,說老陶這回總算是熬出頭了。
可萬萬沒想到,僅僅干了81天,陶淵明又辭職了。
2、歸去來兮
起因是這年冬天,潯陽郡太守按慣例,派督郵到各縣巡視檢查工作。
督郵就是一般紀檢干部,論行政級別還沒縣長高,但人家屬于上級派下來的檢查團,所以,各縣都非常重視,當做頭等大事,高接遠送,按照最高級別接待。 陶縣長剛上任不懂這些規矩,聽說督郵到了,就叫司機備車,準備去賓館匯報工作,秘書一看趕緊攔?。?ldquo;見督郵您得換上官服,行大禮以示尊重,另外,頭次見面,空著手去也不合適呀。”
陶淵明一聽就急了:“一個小小的督郵,論職務比我低,論年齡比我小,我堂堂一縣之主,怎么我還得給他行禮?”
也趕上那天中午喝了點酒,有點沖動,一句流傳后世的名言脫口而出:“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五斗米是縣令每個月的俸祿,我豈能為了這點工資就趨炎附勢,賄賂巴結小人?!一賭氣,回辦公室把官印一封,留下一封辭職信,揚長而去。
回家把這事兒跟親戚朋友一講,大家都說,因為這點事兒縣長說不干就不干了?
陶淵明不解釋,跟你們這些世俗之人沒啥好說的,回房寫下一篇《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這是陶淵明正式告別仕途,歸隱田園的宣言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全篇語言質樸,直抒胸臆,文采斐然,北宋歐陽修曾給予高度評價:“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文章發布之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有人覺得這是陶淵明意氣用事,政治上不成熟,不求上進,生活態度消極的表現;但更多的人認為,陶淵明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
總之,陶淵明這次辭職,轟動一時。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淡泊名利,醉心田園的人設,正式確立。
3、無酒不歡
陶淵明對功名利祿真的不感興趣嗎?
年少時,陶淵明曾立下“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生宏愿,20歲外出求職,直到29歲入仕,先后5次為官,由此可見,陶淵明最初并沒有放棄功名歸隱田園的打算,“學而優則仕”才是正路。
讓陶淵明最終放棄仕途的主要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三點:
一是因為自由散漫慣了,不愿受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
二是性格清高孤傲,耿直率真,對官場上的迎來送往趨炎附勢的風氣不屑一顧;
三是沒有了上升空間,41歲才混個正縣級,以古人的平均壽命來算,到了這把年紀,朝廷里又沒什么靠山,再升職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所以有點自暴自棄,混日子的心態非常明顯。
除此之外,陶淵明還有一個致命弱點,嚴重影響他在事業上的進步,那就是嗜酒如命。
他自己親口說過:“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每天都喝,每喝必醉。
不管對方是誰,只要你請我喝酒,有請必到,“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返。”坐到桌上都是朋友,感情深一口悶,喝倒為止。
《宋書·陶潛傳》中說,陶淵明在家請客喝酒, “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多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后世李白那句“我醉欲眠卿且去, 有意抱琴來。”寫的就是陶淵明這個典故。
家里的幾十畝地,陶淵明打算全部種成高粱,為啥?因為要用高粱釀酒。把他老婆給氣壞了:“都釀酒了,吃啥?” 陶淵明說:“喝酒還吃啥主食啊。” 他老婆說:“你不吃我們還吃呢。”好說歹說留出一塊地種了點稻谷和大豆,要不然連米飯都沒得吃。
陶淵明辭官歸隱后,有個朋友來看望,見他生活拮據,臨走就留下兩萬塊錢,朋友前腳剛走,陶淵明轉身就去了酒家,把兩萬塊錢全拍在柜臺上:“稍就取酒”,這些錢就寄存在你店里,以后每次我來喝酒,就從這里面劃賬。酒鬼本色,豪氣干云。
自古詩人都喜歡喝酒,但喝到陶淵明這種程度的,不多。
關于喝酒的詩,別人是偶爾寫一首,陶淵明就厲害了,一寫就是20首,稱為組詩,紅遍天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飲酒二十首》組詩中的一首。
中國文學史上大量寫飲酒詩的,陶淵明是第一個,杜甫有詩云:
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
李白之類,飲酒詩都是跟人家學的。
4、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初期所寫,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田園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興奮得意的心情。
五言詩配九張圖,發朋友圈。青山、綠水、田園、遠村、炊煙、草屋、庭院、榆柳、桃李、飛鳥、游魚、雞鳴、狗吠……新農村的美好畫卷栩栩如生,躍然屏幕,片刻收獲點贊評論無數,有人留言: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陶淵明陶醉其中,幾乎忘記了空氣中一陣陣飄來的牛糞味兒。
快樂總是短暫的,陶淵明很快就發現,田園生活似乎并沒有他預想的那么美好。
城里人偶爾去農家樂干點農活搞個采摘挖個野菜啥的,跟生活在農村以土地為生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屬于體驗式郊游,圖個新鮮;后者,怎么說呢,那是農民的日常生活。
首先是特別辛苦:“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地里的活兒永遠干不完,年近半百,還要披星戴月從早忙到晚,哪來那么多詩情畫意?真實的田園十二時辰,就一個字:累。
累點兒還能忍受,關鍵是收成不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子稀稀拉拉還特么沒有草長得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