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的復興需要包容,因為它需要推廣,漢服的復興也需要挑剔,因為它需要傳承。
中國藝術燦若星河厚厚的繪畫史令人望而生畏
這些流傳下來的繪畫資料
也成了很多同袍學者們
研究漢服的珍貴參考史料
魏晉南北朝
東晉
南朝
北朝
隋唐時期
唐朝的人物畫
盡顯大唐盛世風韻
強調豐腴雍容,以胖為美
五代十國
上承唐朝余緒
下開宋代新風
是個承上啟下的時代
宋 代
宋代畫人物畫達到頂峰
最具名聲的是
被蘇軾評價為:“不惟畫肉兼畫骨”的
“白描大師”李公麟
最具個性的是
筆簡意賅、參禪入畫、
亦佛亦道亦仙的梁凱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
元 代
人物畫衰退,山水畫突進
借景抒情是主旋律
元初
明 代
漢服的復興需要包容,因為它需要推廣,漢服的復興也需要挑剔,因為它需要傳承。
漢服隱跡三百余年,它的倩影依舊固執地停留在我們每個人的潛在記憶中,不是因為忘不了未曾謀面的華麗錦繡,而是放不下舉世無雙的靈動流線,這份美, 沒有,韓服也沒有,但是千百年來不斷記錄漢服影像的那些畫卷里一直都有,那些身穿漢衣的畫中人,即便褪去顏色、花紋殘缺,依舊鐫刻著漢家衣冠獨有的美——靈動的流線美。
這種美,從悠遠的時光里傳到我們的記憶里,未來我們的子孫將從我們手上持續繼承下去的,也不應缺失這種獨一無二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