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射,是體力與智慧的競爭;禮,是進退儀容的藝術。” 行射禮,觀其德,載禮以樂,立德正己!
活動主辦方:
本次蘇州文廟鄉射禮為蘇州吳郡射藝,太倉昭華漢服社,昆山漢服社共同發起與協辦,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主辦。
射禮相關:
鄉射禮:一種以射箭、比賽、禮樂、宴飲為載體的漢民族傳統禮儀,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藝”和“禮儀”的結合。
中國傳統射藝,為儒家六藝之一。古來即是士子必須學習的基本知識和技藝。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所謂“君子之爭”并不是要決一勝負,而是禮讓謙和的態度,淡然處之的心情與賽完的一杯淡酒。并不在意于比賽的結果,而是競爭中展現的禮儀和品格。而由此引發觀德之射,即射手進退周還,審固發矢皆要符合禮的要求,從射手的一舉一動中則可看出個人的品德與修養。
所以“射以觀德”,“反求諸己”,射,是體力與智慧的競爭;禮,是進退儀容的藝術。
鄉射禮流程:
迎賓:賓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禮入場登堂。
獻賓:主人為諸賓斟酒主人引領賓客入府登堂,至堂下,主人及賓客一揖。主人升東階(主階),賓客升西階(賓階)。
命司正:主人降席命相為司正。司正禮辭,許諾。主人再拜,司正答拜。
揚觶: 司正執觶,從西階上,由北面受命于主人、請安于賓。主賓禮辭,許。司正執觶,揚觶,飲,少退,司正至堂下正衣冠、盥手后持觶升堂,至堂上。
司射請射:司正至堂下命司射,司正揖請司射升堂,司射回禮,升西階,至堂西站立,持弓箭覲見,向賓一揖請射。
命三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將射藝相近者兩兩配合為一組,一共三組,分別稱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謂"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納射器:三耦六人,列隊入場,至堂前揖賓主,至西處,有司(捧楅執事)授矢;三耦取弓后下堂列隊。
司射誘射:即司射為眾射者做示范。司射由堂西行揖禮,然后進。到階下時,北面行揖禮。踏上階,揖。走上堂,揖。先將左足踩到射位符號上,面朝西,再扭頭向南,注視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而后開弓射箭,直至將四支箭全部射完。獲者在其射完后,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一番射:第一番射是習射,所以不管射中與否,都不計成績。上耦的兩位射手上堂射擊,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靜候司射的命令。上射向司射行禮后射箭,射出一箭后,再從腰間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如此輪流更替,直到將各自的四支箭射完。獲者揚聲向堂上報告射中的結果。接著,上耦下堂,次耦上堂,雙方在西階前交錯時,相揖致意;次耦習射的儀式與上耦相同。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習射。
二番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賽,要根據射箭的成績分出勝負。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開始射擊。兩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禮后上堂,報靶者迅速離開靶位。兩位射手象一番射時那樣輪流開弓射箭。比射的程序以及計算中靶次數的方法,與先前一樣。射畢,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籌報告賓;隨后,有司開始統計最后成績并向賓報告。
三番射:三番射的過程與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時有音樂伴奏。樂工演奏《詩經·召南》中的《騶虞》,樂曲的節拍,要演奏得均勻如一。三番射與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凡是應著鼓的節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開始計算成績,最后將比賽的結果稟告賓,三番射至此結束。
獻有司:司馬向獲者、算者及有司獻酒。
飲不勝者:最后是飲不勝者環節。司射令三耦和眾賓先后上堂,負方射手站著將勝方敬酒喝完,再向勝方射手拱手行禮;射禮主要部分自此完成。
合影留念:
宴賓:三番射結束之后,賓主升堂,繼續宴飲。司正揖曰:“射禮畢,退班”。各有司依次退班。
送賓:賓起身告辭,主人再拜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