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袍”,語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里的“同袍”指的是戰友。而現代漢服復興者之間,亦多以“同袍”互稱,既有互稱戰友,共襄此舉的勉勵,又暗示了此處的“袍”即漢服。
何為漢服: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同袍”,語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里的“同袍”指的是戰友。而現代漢服復興者之間,亦多以“同袍”互稱,既有互稱戰友,共襄此舉的勉勵,又暗示了此處的“袍”即漢服。
漢服,指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而并非單指漢朝一朝的服飾。其基本特點是褒衣大袖,右衽系帶。《易傳》里說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炎黃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雖不敢說是黃帝創制了衣冠,然其必然也對服飾作出了一定的規范與要求,可以認為上古是漢服真正的起源之時。此前的漢服,稱為衣冠,華服。直至清朝入關 寬大的下擺和提高到胸的下裙,韓國長衫的淺交領更像v型而不是y型……當然最主要的區別是,和服韓服整體上呈現出硬線條的感覺,漢服則追求線條的流暢與飄逸。在用料上,漢服遠超出身體正常尺寸的需要,袖子的用料一般會比手臂長,當人曲臂之時,這種大袖會形成流暢的豎式線條,配合肩、胸等處因尺寸放量形成的豎式線條與上窄下寬的塔式審美,給人以行云流水的飄逸之感。在平面裁剪的時代,袖子巧妙化解了漢服溜肩的缺陷,在保證了身體靈活自如之外,更追求人的精神氣度。
同袍共濟:
始自衣冠 達于博遠
復興不利于行、不便于勞的漢服意義何在?所謂的“漢服熱”會不會只是同袍們的集體臆想與形勝于質的孤芳自賞?西方文明早已浸透、日韓文化不斷涌入,祭出漢服只是為了打響文化自衛反擊戰嗎?被迫中斷了自身傳承的漢民族,重拾起漢家衣冠,又能否重新覓得失落的傳承與鄉愁?自漢服運動萌芽至今,這些質疑與討論就一直存在。
誠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著裝的權利,但即便是打上復古標簽的衣冠,本質上依然是我們祖先曾穿著并看重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內容,不容輕視,亦應懷有適當的敬畏之心與傳承之念。事實上,漢服的斷代并不屬于自然消亡,一件服裝的失落可能只需要一場戰爭、一次改朝換代,其復興卻需要重新打撈起其身后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合,而非簡單地把一件早已被歷史塵封的衣服翻出來穿在身上。漢服是傳統美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刺繡、染織等三十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在全球化的今天,凸顯自己民族的特色、彰顯華夏古族的風范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外來文化傳入,的確是復興漢服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漢服復興的目的卻不局限于文化自衛,同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