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國策》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兩千年后仍是如此。
《戰國策》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兩千年后仍是如此。
古代女子最注重頭發的修飾,將頭發綰成發結,盤在頭頂、腦后,或垂在兩邊,稱為發髻或髻子。只有濃密、修長的頭發,才能梳理出花樣繁多的發髻式樣。
《太平御覽》記載了漢武帝第一次見到衛子夫的情景:“頭解,上見其美發,悅之,歡樂。”衛子夫的頭發打開,如同黑色的瀑布一瀉而下,漢武帝一見傾心,遂將子夫納入宮中。
《陳書·列傳第一》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鑒。”南朝陳后主的寵妃張麗華常妝飾華美,靠近閣前欄桿遙望,飄然若仙,深得陳叔寶寵愛。
《東觀漢記》載:“明帝馬皇后美發,為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余,繞髻三匝,復出諸發。”東漢明帝馬皇后身材修長,一頭長長的美發,可以梳四個高大的發髻,余下來的頭發還足夠繞髻三匝,非常美觀,和她母儀天下的形象相得益彰。
可以因發而改變命運,甚至留名青史,可見頭發對女人的重要性。
梳好的發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寶鈿花釵包括 、發釵和發鈿。皇宮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拙荊”便是古代男子對自己妻子的謙詞。
華夏衣冠初始
陰商時期的古人就開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為安發,二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皇帝在節日里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古代時規定罪犯不許帶簪,就是貴為后妃如有過失,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征著尊嚴。男子用簪的歷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國之人何談尊嚴。現在只有從白云觀道士的裝扮上感受到曾經的華夏衣冠了。
結發為夫妻
古人謂青年男女成年為結發和及笄。當女子訂婚后,即用絲纓束住發辮,表示已有對象,至成婚之夜,由新郎解下?!秲x禮·土昏禮》載:“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此種禮儀始盛于唐、宋,后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發夫妻”。
漢蘇武出使匈奴,臨行作詩與妻道別: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移。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這一去就是十九年,再相見已是白頭。漢代葬儀有個風俗,妻子不幸早瘍的話,丈夫會把婚禮時用的梳子一掰兩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結發之妻。雖是儀式,透著情長。
截發留客
古人最早使用假發的記載見于《左傳》,衛莊公于城墻上看到戎州人己氏之妻頭發甚美,就命人將之強行剃掉,制成假發給夫人呂姜作裝飾,稱為“呂姜髢”。
漢朝制定了體現等階的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后以假髻來承載復雜的頭飾,后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宮中對假發的需求量大,官吏甚至強行砍下人頭取發?!短接[》中提到朱崖(也作珠崖,今海南島)人多長發,當地郡守貪婪殘暴,割婦女頭顱以制假發??梢娂侔l在當時被視為珍寶。由于真發得來不易,當時開始出現以黑色絲線制成的假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主人辛追入葬時就戴著假發。
至六朝時假發已經在民間盛行了?!稌x書﹒陶侃母湛氏傳》載:陶侃年輕時逢范逵帶仆馬來投宿,陶母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便剪掉頭發,賣得數斛米以供客食。范逵聞后嘆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陶侃日后果然不負母教,精于吏治,功名顯赫。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以發相贈是古代女子別樣的旖旎深情。
女子視頭發如生命,以情絲相贈所愛的男子,猶如藤蘿之依附喬木?!段飨嘤洝防铮瑥埳翱寂R走之時,鶯鶯便以一縷青絲相贈,有終身相許的意味。
《樂史.楊太真外傳》載,楊貴妃被唐明皇逐出宮后,請奏:“妾罪合萬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賜。唯發膚是父母所生。今當即死,無以謝上。”乃引刀剪發一縷,以獻明皇。明皇見之大為慟惋,遂將貴妃召回。
可憐“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十六年的陪伴后,她用香消玉損保了他的江山。縱青絲如絹,亦敵不過情深緣淺。
剔發出家以答君心
《輟耕錄》載:元初重臣平章和側室高麗氏伉儷情深。平章死后,正室之子欲納她為妾,高麗氏誓不從。朵兒赤賄賂丞相伯顏,得到了命高麗氏嫁給他的圣旨。高麗氏當天夜里翻墻逃走,到一座庵里削發為尼。伯顏大怒,命將她抓回嚴刑拷打,都事劉正卿求情道:“誰無妻子?安能相守至死。得有如此守節者,莫大之幸,而反坐以罪,恐非我治朝之盛典也。”伯顏醒悟,此事遂了。
高麗氏絕處逢生,回到藥師庵,與青燈古佛相伴余生。
小軒窗、正梳妝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十年后的一天,東坡來到密州,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傳頌千古的悼亡詞。想必蘇子也曾有給王弗畫眉梳發的繾綣情深,只可惜恩愛夫妻終未共白頭。
《詩集施注》載:蘇東坡的好友王鞏被貶至嶺南,王鞏之妾葉柔奴隨往。三年后王鞏被昭回,舊友重逢,蘇東坡問葉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葉柔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子聽后感慨不已。
《古今情?!防镉浭龅谋M是王弗、葉柔這般柔情似水又心如磐石的女子。
群仙液
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據說四十歲仍花容月貌,這個惡毒的婦人是駐顏有術,每天讓一群宮女手持梳具環侍左右,輪流用口中津液沾濕梳子為她梳發,這種方法叫“群仙液”,據說是從嶺南傳入宮中的。
明代的宮闈大概是歷朝最黑暗的,宮女郭愛在被下令為明宣宗殉葬前寫給父母的《絕命辭》: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
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讀來心中慘然。
李笠翁在《聲容》里對女子的頭發、發式有很精到的描寫,在后人看來他那種風流自喜的士大夫文字很讓人膩歪。大約是自己不得不拖根辮子,只好寄情于女子的頭發。不過,清是近世,有美麗的發飾得以傳世,看到它們,感受到什么是荀子說的“萬物之美可以養樂”。
平常人家經幾代布衣釵裙傳下來的銀簪發飾,應是見證了戰亂流年中,一個平凡女子的幸福或辛酸的往事,縱然寒酸,視為珍寶,千金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