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于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jìn)行,他人無從知曉。那么信物一般有哪些呢?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于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jìn)行,他人無從知曉。那么信物一般有哪些呢?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代八大定情信物。
丨香囊丨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xì)末裝入袋中
先秦時,年輕人見父母長輩要佩戴編織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dāng)做禮物相互贈送
丨玉佩丨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君子如玉一般,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yuǎn)之愛
所以高雅從容謙謙君子們喜歡用玉來作為定情物,顯得節(jié)制有禮,既不猴急,又不疏遠(yuǎn)
《周禮·玉藻》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魏晉以后,男子佩戴雜佩的漸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
丨簪釵丨
簪又稱搔頭,是古代女子常用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嚴(yán)意味
周宣王后姜后有“退簪勸政”之佳話:說是周宣王荒疏國政,姜后為了規(guī)勸他,就退去 長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羞愧難當(dāng),從此勵精圖治。
丨手鐲丨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如“跳脫”等
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常有仙女以手鐲相贈戀人情節(jié)。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仙女萼綠華贈羊權(quán)金和玉跳脫
丨耳環(huán)丨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珰、耳環(huán)、耳墜等樣式
清初李笠翁在《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耳環(huán)稱為“丁香”,將繁復(fù)華麗耳墜稱為“絡(luò)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丨纏臂金丨
“綰臂雙金環(huán)” 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纏繞于臂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
蘇軾《寒具》中寫道:“夜來春水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丨戒指丨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 如此。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 如此。
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丨同心結(jié)丨
“何以結(jié)中心?素縷連雙針”
繁欽詩里幾次說起“結(jié)”, “結(jié)”是一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從遠(yuǎn)古到今天,它始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結(jié)也一直是古人表達(dá)情感的信物,所謂“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
唐長孫佐轉(zhuǎn)的妻子詩《答外》寫她給戍邊的丈夫做同心結(jié),用同心結(jié)傾訴相思和離情之苦:
征人去年戍邊水,夜得邊書字盈紙。揮刀就燭裁紅綺,結(jié)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邊書書莫絕,妾答同心心自結(jié)。同心再解不心離,離字頻看字愁滅。
結(jié)成一衣和淚封,封書只在懷袖中。莫如書故字難久,愿學(xué)同心長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