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7版紅樓夢可謂傳統禮儀,大家風范,端莊優雅的直觀教材。
87版紅樓夢可謂傳統禮儀,大家風范,端莊優雅的直觀教材。
看老版林妹妹這個坐在凳子上的姿勢,那么柔軟,那么嬌美,身段如流水般纏綿婉轉,一個字,絕!這是要功底的,是要古典文化底蘊的,3年嚴格的琴棋書畫詩書禮儀的培訓,文化民俗大師手把手的教引指導,在這樣的濃郁的古典文化、傳統風俗的熏染下,才能于不經意間把一個簡單的姿勢做得這樣好,這樣令人叫絕! 類似的令人叫絕的動作姿勢數不勝數,足以說明經典所在~
注:中間掩面做害羞狀的就是林妹妹~
什么是美女,中國古典美女:
回眸一笑百媚生,身如巧燕嬌生嫣。清風輕搖拂玉袖,湘裙斜曳顯金蓮。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姿。春筍纖纖嬌媚態。斜軃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
此文配此人正好~
嬌嬌傾國色,緩緩步移蓮。貌若王嬙,顏如楚女。如花解語,似玉生香;國色清清,蘭味馨馨。一髻彎,真是錦江滑膩蛾眉秀,賽過文君與薛濤。
佼佼烏絲,玉帶珠花。
蘭性喜如春,嬌面紅霞襯,朱唇絳脂勻。
巧眉杏眼,裊娜如花輕體,窈窕嫣姌美仙家!
古人不僅重視女性的容貌外,也特別注重內在美即所謂婦容婦徳的統一,秀外惠中,芳容才德,才貌端妍。
鶯兒的笑也很端莊,體現女子的才德。
有人說現在欣賞老版的人審美落伍了,可我不這樣認為,現在大家理智地說,看到上面這幾張圖片,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絕對不會是性感、惹火之類的詞,一個中國人,骨子里欣賞的還是這樣符合古典美的美人,她不會勾起邪念,只會讓你贊嘆,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鐘靈毓秀,竟生出這等俊俏模樣的美人坯子。
關于笑
關于笑的最基本規范是笑不露齒,對,一顆都不要露,可現在的古裝劇統一實行現代國際商務禮儀,任何時候笑都是華麗麗的6顆小白牙,話說某版第一集,大家歡迎林妹妹,那一屋子的鶯鶯燕燕,一齊露出6顆牙。。。去做迎賓絕對夠格~
看看老版的笑吧:
笑不露齒,嘴角微翹,已經堆砌了美美的笑意,笑,不光是肌肉運動,眼睛也要會笑,看寶姐姐眼里的笑~
這樣的笑挺好看,標準、職業化,可古時候大家閨秀的笑不是這樣的。某版的民俗顧問估計太年輕,把現代化的禮儀規范用到古代了。
關于露足的問題,在古時候,女子,尤其是未婚的閨秀,是輕易不能在外人面前,更不能在陌生男子面前露足,穿鞋的時候不能露,光著腳被看到了,那更是很恥辱的事,我就聽老人家說過,在解放后50年代的時候,女孩子在河邊洗腳被男子看到了,最后事情鬧得很大,可見這個問題不是小事,老版紅樓很重視這一點,女孩子裙子都特別長。
這一張,看看三春裙子的長度,保證不會露腳,更不會露出光腿(在某版,你懂的~)
這張,林妹妹下臺階,伸出腿,腳還是不會露出來。這是文化。
清虛觀打醮,左手抱右手,吉拜。
關于作揖
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一般用于吊喪。
(PS:“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一般用于吊喪。)
中國古代講究以左為尊(中國說左右是用“左右”這個詞),直至今天,中國官方依然是繼承這一傳統的。比如領導人的排序,二號領導人一定在一號領導人的左側。國際通行的慣例則是以右為尊(比如英語說左右是“right left right”),所以在接見外賓時,外賓都是坐在右側的。
祭祖時,左手抱右手,吉拜。
忠順府來要人,寶玉對長史官作揖,左手抱右手,吉拜。
關于上廁所
關于上廁所的避諱古人對這事向來忌諱直說,說出恭都覺得不好意思,這個出恭是有來歷的,據說在古代科舉考試時,考生要出去上廁所,就要領一塊“出恭”的牌子,再進考場就要領一張“入敬”的牌子,防止考生擅離。中國畢竟是文明古國,廁所的地位雖然低之又低,但如廁的說法卻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飽含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現在說的去一下洗手間,補一下妝是一個道理。
老版里面就是很注意這點的,從來沒有把這個事說得太直白,特別是對一個姑娘家,更是要含蓄婉轉,體現修養。
這張,襲人說“出去走走就來”其實就是說去上廁所。
這張,麝月也是這個意思。據說某版說過“尿急”。。。
關于尊卑有序
關于尊卑有序這個在87版太明顯了,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尊卑長幼有序那是必須的,是天經地義的,但某版就很有呡主思維,君不君臣不臣,主子沒主子樣,下人沒下人像,這個例子太多太多,僅列一二。
這張,小丫頭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腳步,低頭致意。
這張,丫頭們畢恭畢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其實這一張前3秒,這一群小丫頭還是伏在欄桿上看風景的,不過看到主子來了,就得恭恭敬敬,這才是大戶人家的規矩。
這張,平兒接待劉姥姥,因為對方是客,所以為了表示敬意,不能坐滿了,看得出平兒是半坐的,還用腳在支撐身體,而劉姥姥自知身份低微,所以坐的更淺,只坐了一小半,這一個小小的動作,體現的是中華禮儀,體現的是人的修養,某版就不說了,據說主子下人一起在地上打滾。。。
端午節熏蓬蒿
這張很有感覺,端午節熏蓬蒿是端午的節俗之一,古人認為端午是毒氣開始彌散的日子,此時五毒(蝎子、蜈蚣之類)俱出,因此端午風俗各地都有驅邪避毒的做法,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蓬蒿、艾葉等,還要滿屋子熏,每逢端午節到來之時,家家戶戶會收集一束束艾葉、蓬蒿一類的枝條點燃以后從房前屋后去熏上一遍。這種艾葉熏煙之時并未像點燃柴火產生的煙味那樣嗆人,而是有著一股清香味,給人以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而蚊蠅一類飛蟲聞之艾煙即逃之夭夭。我小時候在老家就是這樣的場景,現在卻很少見到了,傳統都丟了。。。
關于切脈診病
還是那個道理,深閨大院的姑娘小姐,夫人太太,是不能隨意拋頭露面的,特別是不能再陌生男子面前。
87版這點做的很好,請看:
給晴雯切脈時,不光帳子關緊只露出手,而且還要用手帕蓋上,因為這是國公府里,即使是個丫頭,也不是一個大夫想看就能看的,這個大夫也有意思,切脈也是正經危坐,眼不斜視,看來是個有經驗的~
這是給尤二姐看病,也是關著帳子的,只是大夫要求“請將金面略微露一露,以觀其色,方可斷方開藥”,賈璉猶豫了好一會才同意。大戶人家的夫人“金面”可不是隨便看的~
某版夫人小姐就大方多了,細嫩白凈的手叫大夫摸啊摸的不算,還要露出雪白的臂膀誘惑你。。。
關于孝服的問題
在中國,生老病死都是大事,喪事尤其大。
在我國有“五服”的說法,這是最先起源于周朝的說法。周王把天下分封,王城周圍500里內叫甸服,再往外500里叫侯服,再往外500里叫綏服,依次還有要服、荒服,共“五服”,是個區域概念,不同的服交納不同的稅負,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里王城最近的甸服,人們交稅要用上好的糧食,離王城稍遠的侯服,人們交稅就交粗糙一點的糧食,在享受王城的好處比如賞賜、保護等方面,離王城越近,好處越多,最遠的荒服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了。
到了唐宋明清,“五服”就延伸到家庭倫常中來了,是指家中若是有人去世,就把這個人的親屬按和此人的親疏關系分為“五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不同的服里面服喪長短不一樣。其中斬衰一般是指逝者的子女,服喪時間最長,一般是3年,在這3年里,不能穿好的,不能吃好的,總之要哀痛逝者。在齊衰這個服里面的人服喪時間就短一點,大概一年,大功的人更短,半年,依次類推。
在87版里面,我認為關于五服是不會出問題的,因為顧問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固然,我看了下秦可卿那段,老版劇組人員認真細致的精神打動了我,那個送葬的場面宏大,細節也足夠細致,現只舉一例。
“五服”里面最重的服斬衰,未嫁女為母要服斬衰三年,女子服斬衰,并須以生麻束起頭發,梳成喪髻。喪服要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頭寶珠因為知道“扒灰”的事,怕賈珍加害于她,就認死去的秦可卿為母,甘做義女,擔任摔喪駕臨之事。
我們看她的喪服,的確是粗麻布,沒有緝邊,有線頭露出來,的確是用麻布挽成喪髻,可見老版的認真細致。
女兒孝,一身俏,這一個出場不過三五回的寶珠竟也是一美人胚子!可見當年紅樓之功力。看那尤二姐那一身孝裝,是個男人都心動啊!!
書畫
林妹妹的詩文采之精美自不必說,看看這一手好字,出自陳曉旭本人之手。拍了三年戲,她練了三年字,最后到了書法鏡頭不用替身的程度。老版的認真細致的態度無處不在,這就是一個體現。
看了某版的護官符,哥笑了,哥的字雖說很爛,但看到那張護官符,終于有比哥的字更爛的了。。。字爛就不說了,那護官符上還有什么“王夫人”,“周瑞家的”這樣的寫法。。。
看看老版林妹妹的:
這張元妃的就更不必說了,放到現在肯定是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