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人習慣穿木屐,所以我們會有 " 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 " 誤解,但實際上木屐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
日本人習慣穿木屐,所以我們會有 " 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 " 誤解,但實際上木屐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
木屐在漢朝時期很常見,其名來自中古音 " 屐屜 ",常稱作木屐,使用于室外。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在 1894 年的時候在朱然墓出土了一雙漆木屐,它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此雙木屐的出現,在日本反映很大,一些日本友人紛紛撰文探索日中文化的歷史淵源。日本國家電視臺也是先后兩次來朱然墓園拍攝大型文物系列片《三國萬里行》和《中華五千年》,部分出土文物在 1987 年應邀赴日本巡展,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濃厚興趣。
這座墓的主人是中國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他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最終死于赤烏十二年 ( 249 年 ) 。此墓全長 8.7 米,墓磚上模印 " 富且貴,至萬世 " 等篆書吉語及錢文。在朱然墓里出土的漆木屐是下圖這個樣子。
▲ 這雙漆木屐長 20.7 厘米,寬 9.6 厘米,厚 0.9 厘米,屐板和屐齒由一塊木板刻鑿而成。屐板前后圓頭,略呈橢圓形,屐齒為前后兩個。系孔有三個,前端一個,后端兩個,但是彩繩早已經腐朽不見了。
最初,日本人穿木屐是為了水田中作業方便。他們用木板或竹板為底,捆在腳上,使腳不至陷于泥中,提高勞動效率。木屐傳入日本后,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因為日本潮濕,腳氣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發展和改良。
在春秋戰國時期,穿木屐的人還是普遍的,文獻記載中也有記載孔子當年就穿過木屐。到漢代,人們以腳踏木屐為時尚,東漢時出現了漆繪木屐。直到后來木屐失去了原有的熱度,目前在潮汕地區比較普及。而中式木屐和日式木屐可能看起來相似,但也有不同,日式木屐的特點是:不分左右腳,兩齒靠后,后來還有松糕鞋那種類型的,但是也是人字拖。而中式木屐,分為左右腳,兩顆齒是對稱的。
像這種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并且在日本得到發揚傳承的例子有很多,所以說文化的傳播是跨國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