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30日上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1月30日上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央視新聞推出的二十四節氣詳解 -
立春為正月節,立為建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春立于“冰雪鶯難至”時,所謂“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
二
雨水
雨水為正月中,春屬木,木依賴水生,故東風解凍,溫潤散為雨水。雨水節氣一到,樹梢輕拂少女微風,樹間陽鳥起伏和鳴,春雨至矣。飛雨入階廊,雨羞風輕,有雨必有云,春云淡冶如笑,春雨便蒼翠如滴。在春雨脈脈含情中,柳絲才開始含煙,待柳煙成陣,便春色撩人了。
三
驚蟄
驚蟄為二月節。“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古人稱冬眠為“蟄”,蟄為守,“割房霜為匕,天寒百蟲蟄”,蟄隱是為養生。而萬物出為震,震為雷,驚醒為慌,驚慌為亂,春雷為鞭策,勞碌一季重新開端。
四
春分
春分的“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自此進入春和日麗、萬紅千翠爭媚時節。此時,陽在正東,陰在正西,由此晝夜平分,冷熱均衡,為一年中最好氣候。但春山處處子規啼,亦是春心擾傷時。所謂春、秋分時“春女思,秋士悲”,是指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物化原因,所以生悲也。
五
清明
清明是三月節。清明因其風,溫風如酒,清香而明潔。清明風為巽,巽為繩直,故萬物至此齊整清明。
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春過半,花秾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 。”清明節后,墻頭風急數枝空,滿溪紅片向東流,該是惜春時節了。
六
谷雨
谷雨為三月中,雨我公田,雨其谷于水,播種時節到了。此時“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鳥弄桐花,雨翻浮萍,殘花即將落盡,春將告別了。
七
立夏
立夏為四月節。古人解釋夏為“假”,如何理解這個“假”字?莊子說,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在假借之中,原本虛幻,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假哉天命”。夏因此是寬縱萬物放任其生長,假才能使其狂妄而不顧一切地生長,而令其長大的目的,是為秋天的整肅,整肅才有收成。如此殘酷的自然法則。
八
小滿
小滿為四月中,萬物“小得盈滿”。此時,麥氣小滿尚未熟,麥氣是麥子散發的香氣,“晴日暖風生麥氣,綠蔭幽草勝花時”。小得盈滿乃陽氣極致所逼,陽氣極,火氣旺,物極必反,陰氣就開始萌生。所以,小滿節氣的“物至于此,畢盡而起”,是指陰陽關系開始轉變——萬物盡旅西行,陰起盛,萬物才能成熟。
九
芒種
芒種為五月節。這個芒是指稻麥,麥子到此時始熟,田野里開始彌漫新麥的清香。水稻過此時則不可種,稻田里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綠。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十
夏至
夏至為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接近極地處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詩意的一天。
夏至日鹿角解,鹿是山獸屬陽,感陰氣才掉角。自此陰氣在地底每天生長,陽氣被逼而火躁,這就是溽蒸,隨陰氣逐漸上升而小暑、大暑。待陰氣徹底鉆出地面,天氣涼爽,便是秋天了。陰陽之間,就是這樣此消彼長,彼此作用。
小暑
小暑為六月節,暑為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暑熱深入,便憂熱煩渴。困溽才暑,溽是濕氣蒸騰,所以說,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熱不可耐。但溽是濕氣上升,溽露飛甘,舒云結慶,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后溽氣凝為云山,又呼風喚雨,待雨彈光鞭過后,林梢簇簇紅霞滿,暑天的晚霞、星空、蟲鳴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大暑
大暑為六月中,天熱到極點。還是東漢劉熙的《釋名》解釋得準確,他說,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也就稱“齷齪熱”。
暑最熱時,大家以各種方式乘涼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滿天之夜作“感涼會”,都是盛夏樂趣。而午后盼風雨欲來,迎大雨滂沱,山晚聽輕雷斷雨,亦別有一種清涼詩意。
立秋
立秋為七月節。春為生,熟為秋,熟為輕,所以秋為輕盈展翅,由此才稱“飛龍秋,游上天”,有秋高氣爽。春花秋月,花為溫馨,為繁;月為清寒,為簡;由此秋夜明,秋風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為神玉為骨。而秋明空曠,野色浩無主,也才秋波橫流,秋爽媚人,秋懷難耐。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
處暑
處暑為七月中,這個“處”是止,暑氣至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了。陽氣熾熱而催熟萬物后自然退位,陰氣開始彌漫,才秋風漸肅,這就是中秋了。恭敬為肅,處暑后,鷹感肅氣擊鳥而祭,萬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現。而秋之整肅又為冬之休養,休養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莊嚴。
白露
白露為八月節。《詩經》中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蘆荻無花秋水長,淡云微雨似瀟湘,秋容憔悴。那伊人在哪里呢?雨菲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霜降為霜之冰晶,而白露之“霜”不過是氣溫驟降,清露因沉濁而變奶白,感傷形容而已。
秋分
秋分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過了一半。春分與秋分都是晝夜平分,只不過春分陽在正東,陰在正西,之后,陽氣越來越占上風,雷發聲,燕子飛回,夜越來越短。秋分陰在正東,陽在正西,之后,陰氣越來越占上風,雷收聲,燕飛走,夜越來越長。春分后,春水長流而浩蕩;秋分后,秋水蹉跎逐漸凝滯。
寒露
寒露是九月節,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自此,露氣重而稠,稠而將凝,再過半月,將凝為霜降。自此,告別了秋高氣爽、秋明空曠,白日將變得幽晦,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霧結煙愁。蕭蕭秋意重,依依寒色濃,歸鴻將急于南飛,哀鴻遍野,秋殘如血的季節到了。
霜降
霜降為九月中,氣肅而凝,陰冷凝露為霜。自此,白晝秋云散漫遠,霜月蕭蕭霜飛寒,冬天已經在急迫地叩門了。霜降后之殘秋,瑪瑙霜天凈,芳條結寒翠,圓實變丹珠,烘林敗葉紅相映,美秋亦是冷酷時節。古人所謂霜,喪也,萬物皆因肅寒覆霜皆喪,霜降是一季之結束,在冬藏中,新一季又將萌生。
立冬
立冬為十月節,冬為終,萬物收藏。立冬,朔風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凍,拂曉朔風悲,就“蓬驚雁不飛”了。
立冬要迎冬,祭以北郊,迎北方黑帝顓頊與輔佐他的水行之神玄冥。顓頊是五帝之一,號高陽氏,是水德之帝,其德專一而靜正,冬才得以閉藏。玄冥是輔佐他的太陰水神,李白說,不周來風,玄冥掌雪,玄遠而為幽寂。
小雪
小雪為十月中,此時雪還未盛。雨遇寒,將霰為雪。雨凝先為霰,霰成微粒,霰為霏,飛揚彌漫為小雪。白居易詩:“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來自《釋名》對“雪”為“綏”的解釋,綏是安,霏霏綏綏,天地間就變得靜了,更顯人聲之喧。《廣韻》解釋“雪”為“除”,由“除”而“洗”,莊子由此引申而用“澡雪而精神”。
大雪
大雪為十一月節,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好雪——思念那一夜翻江倒海般的狂風,漫天雪鬃呼嘯。待早上一睜眼,冰封的窗戶就亮得耀目。使勁推開雪封之門,雪龍飛舞,飛雪彌天,太陽隨寒氣凜冽,雪濤鋪天蓋地,都被映為玫瑰紅。溝壑道路被掃平,新雪遍地,一腳沒膝蓋,一腳一雪窩,這才叫過癮之大雪。
冬至
冬至為農歷十一月中,“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它包含三層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才逼天氣寒徹;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藏之終,生之始,故也稱“亞歲”,重要性僅次于除夕。歲月要走過,所以,亞歲迎祥,履長納慶,送鞋是為納更多的吉祥。
小寒
小寒是十二月節,“寒”字下面兩點是冰,《說文》釋寒為凍,此時還未寒至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