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節又叫做寒食節,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常常我們旅游到了歐洲國家,你會發現他們都很注重與維護自己傳統建筑的外觀,當地住民也很重視自己獨特的節慶。常在傳統節日穿戴起自己國家的民族服裝,整條街道、整個村莊的人都盛裝出席。這點是自詡為文明古國的我們所不及的。我很少,甚至可說沒有見過在什么中秋或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看見我們華人會整個村莊的人特地穿著傳統服飾去慶祝。
不論去到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他們穿的衣服和城市的建筑都有著很鮮明的本民族特色。這時你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傳承自身文化的國家,沒有外來的文化雜質, 整座城市,不論是傳統建筑,人民身上的服飾,其文化的調性都很一致,可以想象那真是一種鋪天蓋地屬于本民族極致美學的畫面。
——方文山2008年北大 《一個沒有質感的民族》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又叫做寒食節,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所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習俗活動:
1、踏青:
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2、插柳、植樹:
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習俗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還有一說法也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3、牽鉤:
“牽鉤”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
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4、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而現在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5、蕩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相傳秋千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后成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
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后發展成于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6、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
據 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7、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并列于兵書。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
8、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
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9: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
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