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大學女生穿著漢服上街,卻被人誤解為是和服,女生被迫當場脫下,最后只能借同學的衣服換上才回到學校。
一名大學女生穿著漢服上街,卻被人誤解為是 ,還是漢唐時期的襦裙,都是上衣下裳的變形而已。可以說黃帝的設計,影響了中華民族服裝五千年之久。”
皇帝戴著冕甩頭,把歷史甩變了形
孔子說過一句話,“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這句話除了把管仲定位成中華文明的守護神,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服裝的重視;冠冕、領袖、裙帶、紈绔……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詞匯,究其來源,也都與服裝有關;甚至現代管理學的不少詞,也都與紡織有關,比如經營、組織、機制、紀律、績效。 李任飛說:“古代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上國,所以對服裝非常重視,所以常拿服裝來說事兒。”
比如領袖,領與頭腦相連,袖與手臂相接,一個既有頭腦又有手段的人,當然非常厲害。但今天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早期的領袖只代指杰出者,而非領頭人,因為古代服裝在領袖之上還有冠冕或頭巾。所以,領袖一詞從杰出者升級并逐漸專指領頭人,要等到人們頭上普遍沒有頭飾的時候——大約是清代。
再比如,古代官員系在腰間的布帶,兩頭下垂的部分稱為“紳”,后來把整條布帶稱為“紳帶”,所以,系著紳帶的人就稱“紳士”了。李任飛說:“別小看這條帶子,那可是有素質要求的——示謹敬自約整(《白虎通義》),也就是要‘做人謹慎、對人恭敬,自我約束,自我完善’。這就是古代紳士風度的典型特征。”
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但有時候,現代人因為沒理解文化,把服裝也穿錯了。李任飛曾在一部古裝劇中看到,皇帝頭上的冕被設計成兩頭上翹,冕旒高高掛在前額上方,“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款式”。
李任飛說,首先,古代冕板前低后高,其寓意是謙恭勤勉;其次,冕旒一定要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則無魚;而且,冕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搖頭晃腦,冕旒就會嘩嘩作響,有失威儀,“但是在古裝劇里,皇帝的頭甩來甩去,看起來很有動感、很帥,但歷史也被甩變了形”。
無論如何創新,留住傳統服裝的魂
李任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服裝的審美主要有三個方向: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身和諧;與自身和諧又分為與心和諧、與身和諧。“西方注重與身和諧,服裝設計更多體現性別魅力,也就是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這種簡單可見的追求,很容易贏得廣泛認同。而中國傳統服裝的審美,主要強調與心和諧,而且更追求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后才能深入體會。”
舉個例子,中國古代女子的服裝,如果僅看外表,很難理解其一脈相承的訴求;而實際上,從漢唐開始,姑娘們都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鳳凰的模樣,因為鳳凰是中華女性的圖騰,既是神鳥,又對應最尊貴的女人——皇后。
在鳳凰圖騰的強大心理暗示之下,千百年來的中國女性都用鳳凰元素來打扮自己:皇后戴鳳冠,其他女子就戴接近鳳凰造型的頭飾;往往穿帶有縱向線條或造型的長裙——模仿鳳尾形態,歷史上著名的留仙裙、百褶裙、月華裙、鳳尾裙等,莫不如此。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傳統服裝當然也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李任飛說,“不可能天天穿著古代的服裝上班,那樣騎單車、坐地鐵、開車都不方便”;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設計師在模仿西方服裝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傳統服裝與現代時尚結合方面的用心還不夠。
“但無論怎樣結合和變化,傳統服裝中的魂要保留。創新應該在充分理解傳統服裝的核心精神、區分精華和糟粕之后進行。”李任飛說。
李任飛在大學開設《中華傳統服裝文化》通識課程,每次都座無虛席。穿著中式服裝上課的李老師,向學生們講述著華服的源遠流長,他笑稱,“穿著這樣的衣服,一點兒也沒埋沒我的形象”。
他經常告訴年輕人,不要急于評判傳統服裝,先了解一些傳統文化,也許心中就有了答案;如果經濟允許,不妨準備一套中式服裝在特定場合穿,“比如到蘇州園林游覽,穿著傳統服裝就能與境相融,但穿著西服走進去,就像在演穿越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