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香道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
中國香道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它既能祛疫辟穢,是傳統醫藥養生的秘訣,又可祭天敬圣,是中華民族禮儀的表述。既能頤養性情,是文人雅士才思的源泉,又可焚香禮拜,是僧道弟子禪修的法門,更可美化生活、凈化心靈、寄托情思,是普天眾生人性的追求。
香是人類將其生活周遭的無限氣味,經過感性和理性的選擇,由簡單的嗅覺官能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訴求。
香來自于天然,天然的芳香植物生機盎然,她的芳香伴隨著呼吸沁入心扉,天然的香氣成分使人產生愉悅之感。
香是人類共通的精神體驗,它能喚醒我們內心種種美好的感受。香料不同,氣味芬芳不同,藥性不同,用香方法不同,帶給人的精神體驗也謂之不同。
靜心端坐之時,香料通過熏點、涂抹、噴灑等方式產生香氣和煙形,使人身心放松、呼吸深入,周身毫毛孔竅開放,繼而產生令人心神愉悅、舒適、安祥、興奮等諸多美妙的感覺。
一、香道工具:銀葉夾 火箸 香勺 香鏟 灰押 香篆 云母片 羽塵
二、用香形式:主要有熏燒、佩戴、湯煮、熬膏等
熏燒:熏燒方法應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國香道傳統香席所用熏香之法:先將木炭放進爐火中燒紅。取出燒紅的炭放入香爐的灰中,用灰蓋住。取出香料放在灰上,透過熱度,散發出香味。然后用左手傳遞給香席中的香友,香友以右手承接香爐,左手提頸。右手輕放左手上,吸氣。臉轉向側邊吐氣。
此種方法是不直接點燃香品,可免于煙氣,使香氣的釋放更為舒緩。第二種是直燃,稱為“焚香”、“燒香”。即將香品直接點燃,產生煙氣以供養神佛,或是對祖宗、圣人傳遞虔敬之心,或是文人營造香雅空間環境,或是燒香辟邪祛妖等等。)
佩戴:將單一或是復合粉末香料,裝入器物當中,隨身攜帶,通過體溫、行走,使香氣自然散發,從而達到防病祛疾或愉悅身心的目的。盛裝的容器為織物或是金、銀等其它材質。
【唐 鏤空飛鳥葡萄紋銀香囊】直徑4.7厘米,焚香盂徑2.7厘米,鏈長7.4厘米,重36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窯藏出土。主要用來熏衣和寢具,有時還具有殺蟲的作用。頂部有環鏈和掛鉤,可以掛在車仗帷幔上或貼身?,F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
湯煮:將水和各種香料一起放入容器中,將衣物等需要熏香的物品置于容器上方,給容器加熱,控制到適當的溫度,使香氣慢慢揮發,即是古人“蘭湯熏衣”之法?;蚴且揽空糁笊l同來的香氣,達到薰香肌膚的作用。
還有一種“香湯沐浴”,古人沐浴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藥或香料的總稱。將香湯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
熬膏:將備好的各種不同藥用功能的香料,即藥香,在水中浸泡,后加水煎煮,提取藥液后過濾,去掉殘渣.將備好的藥液用文火慢熬.同時放入適量的冰糖或蜂蜜,待濃縮到滴水成珠時即可,可以內服也可外敷。
入酒:將香料浸泡至酒中,藥用。
栽齊:或稱盆栽,將香草香木栽種至特定的區域或是容器(盆)中,自然散發香氣。
涂抹:將香料研磨成粉末,制成香水香膏涂沫在身上,凈身去味,防病去疾。
三、具體用法:這里主要介紹一種傳統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的步驟
1、將無味香灰放進聞香爐中。對于經常熏香、品香的朋友來說,香灰通常都是一直保留在香爐中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以灰養爐。
2、將聞香爐內的香灰搗松,然后在中央挖出一個碳孔。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來定,剛剛能夠完全掩埋住香碳為準。
3、將香碳點燃,讓香碳保持完全紅色但是無明火狀態最佳。然后把燃燒的香碳放進碳孔中,用香灰掩蓋住。
4、將周圍的香灰堆積到香碳上方,并拍打嚴實形成火山狀,頂部要平。
5、在香灰頂部做一個通氣的孔以防香碳熄滅,同時還能以此來控制燃燒速度。
6、將香盤放置在頂部平面上。
7、將小片狀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盤上。保持香材沒有煙霧的狀態,若冒煙,則是溫度太高所致,繼續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8、在香盤加熱完畢后,香材的香氣則會散發出來。這時可以將香爐托起至胸前來品香。
中國香道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它既能祛疫辟穢,是傳統醫藥養生的秘訣,又可祭天敬圣,是中華民族禮儀的表述。既能頤養性情,是文人雅士才思的源泉,又可焚香禮拜,是僧道弟子禪修的法門,更可美化生活、凈化心靈、寄托情思,是普天眾生人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