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位老兄眉開眼笑的在干嘛呢?要想知道答案,先得說說漢朝人的“春節聯歡晚會”。
這位老兄眉開眼笑的在干嘛呢?要想知道答案,先得說說漢朝人的“春節聯歡晚會”。
當然啦,準確地講,漢朝連電視都沒有,當然不會有現代意義上的“春晚”。不過漢朝人確實過春節,而且確實喜歡一邊吃飯一邊開“聯歡會”。他們的聯歡會上有什么節目呢?
漢朝最流行的文藝節目名叫“百戲”,以雜技為主,講究驚險刺激。
上圖是當時最流行的節目之一:酒缸上玩倒立。覺得不夠驚險?看下一個:
右邊一個人在拋接三個彈丸,稱作“跳丸”。左邊一人在12個酒案上玩倒立。不過最厲害的還是中間那位美女。她揮舞長袖,翩翩起舞,同時在地上擺著的兩面鼓和七個盤子上跳來跳去,集舞蹈與雜技為一體。
這種舞蹈有個專門的名字,叫“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漢朝時的盤子大多不是瓷器,應該是陶器或者漆器。如果是漆木盤子,應該就不用擔心會踩碎了吧。
漢朝人喜歡用這種帶浮雕的磚塊或石塊裝飾墓室四壁,這樣的磚石叫做“畫像磚”和“畫像石”,上面的浮雕圖畫稱為“漢畫”。與上面的漢畫相比,下面這幅的內容才叫真正的驚險!
這幫人在干什么,大家看清楚了嗎?畫面下部有兩輛疾馳的馬車,每輛車上各豎一根高竿。前車的高竿上倒掛一名演員,此人兩手各托一圓球,兩圓球上各站一人。后車的高竿上半蹲一人,伸手與前車車廂內的演員共拉一根長竿,有個人正在長竿上行走。
如果參加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這臺節目一定能奪得“金小丑獎”!
百戲也不完全是此類驚險節目(否則也吃不下飯啊),還包括幽默說唱類的曲藝節目,稱作“俳”(音排),下面這位就在表演呢:
看這小眉頭皺的!只可惜漢朝沒有"春晚",要不然他就是漢朝的馬三立或者本山大叔吧!
表演“俳”的藝人叫做“俳優”。這件陶俑是我國雕塑史上不能錯過的杰作。如果把下面這件放到他對面,那真是絕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