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香包的歷史、功能和端午時食。
香包發展的歷史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刺繡起源于古黃帝時代,初創于岐伯之手,發展于秦漢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既粗獷豪放,又精細纖麗;既濃烈嬌艷,又清純素雅;既是大寫意,又是純工筆。其構圖簡潔明快,寓意傳統古老;色彩大紅大綠,過度跨越色譜;繡面厚實沉重,形態稚拙傳神。繡工細密精整,針腳平齊如畫;針法豐富多變,品種千姿百態。
香包不是一只單純的繡品,讓我們站在歷史和現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香包的制作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香包,古稱香囊,亦稱佩幃、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干脆把荷包綴于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別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于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凈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凈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志。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們向佛塔敬獻這種香包,完全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征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比方,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征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采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翻開這一層層厚重的文化積淀,面對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畫卷,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盡都是古樸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鮮活的藝術瑰寶。其實,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藝術;表達思想信仰的藝術;展示生命活力的藝術。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眾文化、人性文化。
香包的功能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時食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