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妝可能要追溯到文明初辟的時代,以朱砂等涂滿臉頰,比較粗曠,后來逐漸變得細膩了。秦始皇宮中的宮女都是紅妝翠眉,是美麗的宮女之妝。
紅妝,在白色妝臉上以胭脂、紅粉涂染腮、頰,最受人們歡迎,是古代婦女妝容中最常見的。深淺紅彩,宛如臉上升起紅霞,如酒醉的紅暈,似青春的血液之色沁透而出,似心中的羞赧嬌柔泛起,嫵媚的、歡悅的美態。各種緋桃、紅藥、朱荔、絳荷、木芙蓉、粉菊、紅梅等色彩在年年歲歲中涌動。歲歲年年,皆是永遠的花顏。
由于紅妝脂粉較厚,使女郎有紅淚、紅汗。唐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夏天“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淚珠或汗水里雜了紅脂,自然成了紅色。唐代王建的《宮詞》也寫道舞來汗濕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撥紅泥。”女郎卸妝的水簡直成了紅色的泥漿。
紅妝可能要追溯到文明初辟的時代,以朱砂等涂滿臉頰,比較粗曠,后來逐漸變得細膩了。秦始皇宮中的宮女都是紅妝翠眉,是美麗的宮女之妝。南朝梁武陵王《明君詞》中說:“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寫的是化紅妝的昭君。此后,紅妝在詩詞中幾乎成了年輕婦女的代稱。梁簡文帝詠美人妝詩說:“嬌羞不肯出,猶言妝未成。青黛隨眉廣,胭脂逐臉生。”唐代張蕭遠《觀燈》詩說:“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女郎們在元宵觀燈之時也忘不了化紅妝。元稹《離思》詩說:“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酥旋欲融。”胭脂妝容,宛如紅酥般柔麗。
紅妝也稱為紅臉、紅顏、朱顏。五代孫光憲《浣溪沙》:“碧玉衣裳白玉人,翠眉紅臉小腰身。”唐代王誣《后庭怨》詩句說:“紅顏舊來花不勝,白發如今雪相似。”明代吳承恩《西游記》九十四回寫到佳人也說:“櫻唇皓齒朱顏,裊娜如花輕體。”
女孩在臉上涂染胭脂,常用的是在臉上涂一層妝粉,然后把胭脂在手掌上涂勻,再染兩邊臉頰。唐人張泌《妝樓記》就記述了這種方法:“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胭脂暈掌中,施之兩頰,唐代羅虬《比紅兒》詩說:“薄粉輕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紅妝多是用這樣的方法操作出來的,這比遠古的滿臉涂滿赤粉的帶著幾分樸野之氣的妝容要精麗得多了。即使今天,女孩有時化妝還是喜歡用手涂脂粉,因為這樣化妝顯得自然,紅色也好像是天然暈散的。
紅妝的渲染方法有一定區別,如在季羨林主編的《敦煌學大辭典》里提到,敦煌壁畫里的人物臉容的渲染有三種方法,或者就代表三種不同的化妝:①在眼窩、近鼻根處渲染紅色;②擴展到顴骨處;③擴展滿腮,這在繪畫中是多見的。
更常見的紅妝是三白妝,也就是古典面妝的基礎。把臉部染出紅暈(可深可淺),而額頭和下頜、鼻子這三個部位是白色。突出鼻、下頜的小巧,額頭的光潔,使臉容似有高光,有立體感。這在歷代仕女畫、肖像畫中極為常見,戲劇舞臺上也在沿用。如唐代張萱的仕女畫《虢國夫人游春圖》,表現的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帶著眾多仕女出游,眾女子衣飾華貴,除了虢國夫人之外都是用三白之法化妝。額頭和鼻子、下頜淡染白粉,鼻梁兩邊和雙頰以淺紅粉淡暈,色澤過渡十分自然諧和(虢國夫人自恃容貌美好,臉上是不化妝的)。如唐人《宮樂圖》里的宮女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