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祭服-各類冠服中最莊嚴的服飾,祭服是祭祀時所穿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莊嚴的服飾。先人非常重視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祭服是祭祀時所穿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莊嚴的服飾。先人非常重視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1.天子公卿大夫之祭服——六冕
視祭禮之輕重,祭服分別有數種形制。周代至唐宋,凡有祭祀,天子、公卿、大夫皆穿冕服,惟有衣裳上章文、冕上垂旒數目的差別。到了明代,冕服才成為帝王的專屬。
冕服早在夏商兩代已有,周在其基礎上發展出較為完備的章服制度,并成為后世的典范和源頭。周代特設“司服”一職,專門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據不同的祭祀對象,選擇不同的衣冠服飾。按周禮祭服共有六種,合稱“六冕”。
法家治世、崇尚實用的秦曾廢除冕服,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稱為??玄(《后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玄”),一直到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詔禮宮博采《周禮》、《禮記》,對周代祭服整理出個頭緒,重新頒布了冕服制度。
魏晉六朝各代帝王開國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體上仍承襲東漢制度,直到北周時,才花樣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將皇帝冕服,從6種增加到10種。
華夏衣冠服制也總在社會變動的沖擊中不斷波動,而周制冠服制度總是后世效法的經典藍本,對于禮服尤其如此。隋代結束了自漢末以來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時也恢復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漢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襲隋舊,只稍作了一些改變。
宋代是崇尚禮制的時代,三番五次頒訂服制,并進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輿服志》或《禮儀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為繁縟。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剛剛建都立國,學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請皇帝制定祭服。無奈開國君主朱元璋認為古制太繁,只允許在祭天地、宗廟等特大典禮中,根據漢唐制度采用袞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袞冕,也只有皇帝、太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可備,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專屬。
清代從明朝手中奪得天下,為了強化異族統治,武力迫使漢族服滿服,傳統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紋被保留下來,運用到皇帝的服裝之中,其余已蕩然無存。
2.后妃祭服——三翟:
按照周禮,后妃不參加天地四方之祭祀,可從王祭于先王先公等。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根據《周禮》,后妃祭服為六服之前三種,因刻繪有翟鳥紋而統稱“翟衣”,或稱“三翟”(漢鄭玄注:“狄當為翟。翟,雉名……”)。,用于祭祀、冊封、朝會等。分別為:??衣、揄狄(揄翟),闕狄(闕翟)。
所用衣料為黑色紗?b,為了襯托出衣上的紋彩,特地在衣內綴一層白色夾里,即《周禮》所謂的“素沙”。與這些服裝相配用的還有大帶、蔽膝及襪舄等等。
3.士之祭服
周制,公卿冕服而祭,士助祭于公可假用大夫級別的爵弁而祭,著玄衣紅裳。后世多以玄衣紅裳為士之公祭服(略有例外)。1815刻本《十三經注疏》有:“三夫人自闕翟而下,九嬪自鞠衣而下,世婦自?f衣而下,女御自??衣而下,嫁時以服之。”
綜上,按照周制,黑衣赤緣的??衣可為士妻助祭之服。士私家祭祀則用士級別的玄端服(一般為玄衣黃裳)。
衣裳制禮服在民間后來逐漸為 。已經是當時流行的服制了。
冕服是中國歷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裝,用于祭典。冕服為玄衣紅裳,即青黑色的上衣和赤黃色的裙子,象征天地的顏色。穿冕服時佩戴冕冠。
冕冠分解介紹:
延 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征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朱色紗做成。
玉笄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于固定頭發。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系結,用于固定。
充耳 纓上左右各一塊的黃玉,懸掛于兩耳邊,象征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圖片中沒有畫出來。冕服分解解說:
交領右衽 漢服標準的領口式樣,外觀如英文y。右衽指領子系向身體右邊。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為異族或死者的樣式。
袂 袖子
大帶 由絲織物制成的腰帶
革帶 由皮革制成的腰帶
蔽膝 從腰帶垂下的衣物,因為用于遮蔽膝蓋而得名。
赤舄 與冕服配套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