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后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深衣》是《禮記》的第三十九篇。鄭玄《禮記目錄》曰:“名曰《深衣》者,以其記深衣之制也。”《禮記·深衣》有云:深衣“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關于深衣的形制,從東漢經學家鄭玄始至當代學者,歷來諸家聚訟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續衽鉤邊”的問題。歷代儒家學者但凡學有所成者,都對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興趣,歷代經學家都有其見解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宋代大學者司馬光的“溫公深衣”(司馬光冊爵為溫國公),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研究的“朱子深衣”,明代黃宗羲的“黃梨洲深衣”,清代學者江永的《深衣考誤》和任大椿的《深衣釋例》中亦有他們對深衣的全面見解,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他們兩位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博采眾長、考證精審的,但受限于清代統治者的壓制,兩位并無制衣實踐的機會。
此衣名的由來是因為穿著時能擁蔽全身,將人體掩蔽嚴實的緣故。《五經正義》中認為:“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且具體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極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諧音即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將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縫合,成為整長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根寬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擺平齊,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至少從司馬光所制的“溫公深衣”開始,深衣面料就多為白纻細布,而腰帶從出土文物和容像上可以看出,為大帶
深衣之所以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則裁制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