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照花前后鏡 花面交相映
出鏡丨@不言離亂-宮玄
攝后丨@無非妃
妝造丨@洛哥哥-不是鍋鍋
老師丨@知竹zZ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左傳》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漢服又稱為華夏衣冠,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也稱為華服,此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淆。漢服可以說是一種漢民族的獨特風貌風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漢服不代指漢朝的服飾,也不代指古代所有朝代的衣服,可以說漢服不是古裝。
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就像少數民族的服飾一樣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象征,由于古代大多中原朝代都是漢族專權,所以根據不同的朝代漢服也分為不同的形制,例如唐制宋制明制等。
漢服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征,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華夏衣冠。
清兵入關“ ”后,漢服幾乎消亡殆盡,現代漢服略有復興,但經歷幾百年消磨若沒有政府支持乃是任重道遠。
十幾年來,漢服越來越流行,穿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從大城市到小縣城,從公園到廣場,從步行街到地鐵,都越來越多地看到身著漢服的少男少女。
越來越多的人也從陌生到熟悉,直到認同和喜愛。漢服運動從一種“圈子”發展到一種“現象”,復興趨勢越來越明顯,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有生機和活力,顯示出中國青年一代強大的文化自信。
很多人剛入漢服圈,都是因為漢服的美,而在對漢服的衣服穿戴方面有一定了解后,就會更想深入的去了解漢服的文化。
愛上的是那寬袍廣袖的衣裳,穿在身上時,才覺得無比沉重,那是歷史的重量,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光陰,五千年的惆悵。
西塘,有個文人提筆寫下漢韻墨香,指尖一朵青花悠然綻放,他來自寶島,卻活躍于內地,只因內地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分享,方文山不只是詞人,也是漢服運動的倡導者,他寫下獨具中國風的詞兒,留一段青史,承載月光。
在異國的街頭,有位女子,身著漢服衣裳,一支竹笛奏出樂音悠揚,那樣一個滿是金發碧眼的國度,唯有她似乎格格不入,卻又像毫無違和感,后來才知,那位名為璇璣的女子,也只不過是留學生而已,卻以微薄之力的努力做著漢文化的宣傳,她說,漢服復興就是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漢服。
以前有句話是,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跟他一起去旅行,而如果你想了解一件民族服飾,不妨穿著它去旅行,你會在路上看到自己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瞬間,那一剎仿佛看見了它無關乎本身但又發自本身的動人光芒。
漢服,真的很美,如果把全世界的傳統服飾都拿來對比,漢服絕對是力壓群雄的存在。當你穿上漢服的那一刻,你也許就會知道什么叫風度翩翩,什么叫沉魚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