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禁忌:
一,不能與清裝,“唐裝”,旗袍同穿!!!
這一點要注定的,我們是認清歷史,不是拒絕歷史。
二,不能散發,曲發,染發!!!
散發,在傳統文化中,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一個沒有進化的人群。
曲發,染發,這是西方文化入侵的表現,天生黑頭發不自愛,是民族自卑的表現。
如果是這樣情況的朋友,在穿漢服的時候,理應把頭發扎起來,理順頭發。染發的嘛,就不必先染回黑色,可以先扎起來的。給人整潔、清新的感覺就可以了。
三,不要以電視上電影上的形象為榜樣!!!
電視電影上的漢服形象,是為劇情而設計的,為視覺效果,為迎合大眾心理。這與我們宣傳復興文化的活動目的是相違背的。
漢服森女部落萌西西
乙:一些建議:
一,穿漢服協調統一性。
穿漢服,要做到西裝西褲皮鞋,休閑套裝與運動鞋一樣,要有統一協調性。所以建議身穿漢服,多穿中衣,布鞋。皮鞋也可,不過感覺配襕衫更合適一些。
二,不要穿禮服做雜活。
這一點,沒有幾個人做的。但是說說也是一個知識點。穿禮服干活,一是禮服本身是為禮而設;二來不方便;三來實在讓人誤解我們漢服。
漢服有常服的,一般生活起居,可以適用。現在的漢有一般屬于禮服類。
三,穿漢服行漢禮
身穿漢服,行漢禮儀,作揖,小拜之類。女孩子不妨做一個萬福禮。古時候女子行萬福禮,口中說:萬福。故以得名。
今天我們可以與是進俱進一下,口中可以叫:“xx,你好!”而不必叫什么小女子見過各位,見過大家之類,顯得啰嗦,冗長。
四,建議漢服袖子中增一個口袋。
不知古代的漢服,有沒有口袋在袖子里,但是時至今天,為了方便人民的生活。在口袋里增加一個口袋是非常必要的選擇。放錢包,手機,我們就不必每次穿漢服都另挎一小包。
以后了解到,想到,再作補充。希望跟貼者,在這一個方面,提出寶貴的建議啊。祝福大家!!!祝福漢服!!
漢服是傳統服飾,濃縮了民族文化的精華,所以發展到今天,它便成為一種民族精神文化的展現。所以,穿漢服肯定是講究的,更何況古人非常提倡禮節與規矩,那么,穿漢服主要的講究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1、穿漢服禁忌衣冠不整
話說“君子大都衣冠楚楚”,穿漢服一定要整潔大方與得體,參差不齊、皺皺巴巴的會給人一種萎縮的形象。所以,在穿著漢服時,必須要保持漢服服飾整體的整潔,服飾要沒有污跡和褶皺。
2、選擇適合體的漢服
選擇適合體的漢服,個子嬌小可能要少穿齊胸,骨架大且豐滿少穿宋制,氣場偏弱要注意明制的選擇。
3、穿著方式
一、穿上漢服后交疊衣領。右衣領在上,左衣領在下,右領壓住左領使左右兩衣領形成交叉狀;到腰部將右領下角的衣帶與左腰側的衣帶系在一起打上結;穿上漢服后不用交疊衣領直接將左右衣領上的衣帶系在一起打成結。
4、選擇適合場合的漢服
選擇適合場合的衣服,穿著深衣玄端做背包客總有些違和,莊重場合裋褐半臂又太顯隨意。
5、衣緣(顏色)選擇
衣緣(顏色)選擇是漢服的重要標志,一般是按性別分類:
男子的衣緣主要是單一的一種顏色,通常所取的顏色應為像棕黑、青、灰這樣凝重扎實的深色調,少用些亮色、花色、淺色。
女子的衣緣上可綴有各種圖案如刺繡等等,如果是單一顏色的話則多取些鮮艷的顏色。
6、漢服的搭配要合理
漢服一般都是多個部件組成,穿整齊,穿正確,你就成功了一大半。至于配色款式是個人審美,這里就不多說了。可以穿深色西褲,不能穿牛仔褲和帶條紋的運動褲。 在鞋子方面,提倡穿漢服時穿著布鞋,男士的布鞋一般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純白的任何布鞋。
7、男女的搭配也是不同的
女士穿漢服時,配飾的選擇同樣以服裝風格為準:滿頭珠翠適合禮服,清新典雅配合常服。
男生盡量不要平頭戴冠,如果覺得不加配飾不好,那就加個儒巾,或者其它帽子,也很有感覺
8、漢服的發型與化妝
穿禮服最好不要素顏,常服妝不要太濃。平時也應保持整潔,無眼垢、耳垢,面色均勻;男子胡須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妝;在發型上,頭發雖然沒必要盤的跟古裝劇似的,但切記不要全部披下來,因為全披發穿漢服是很失禮的。
9、穿漢服的基本禮儀與禮節
穿漢服,行禮是一定要學會的,拱個手作個揖,都是漢服的同袍們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平時抬頭挺胸,雙手交叉在腹,讓袖子不要八字袖,走路就慢點穩點。還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站立: 正身、平視,兩手相合。并且,男士左手壓右手,女士右手壓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間,離胸口有一定的距離。
二、坐行::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腰身挺直。
三、行走:在正規的禮儀場合下,雙手如經立,正身、平視,按一定的節奏前行。
四、拱手作揖: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禮——先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于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向對方問好。
關注“魔都漢服營銷”了解更多漢服小知識!~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