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陵一共出土了385件衣服,通袖長250厘米
明代萬歷皇帝的定陵是第一個也是唯一被主動挖掘的帝王陵墓,從地宮里面也出土了無數(shù)珍寶,其中出土的服裝更是給我們提供寶貴的資料。
(1)奇怪的袖長
定陵一共出土了385件衣服,連同皇帝和皇后的衣服。其中有五件十二章紋的袞服(也就是我們說的龍袍),可惜只有一件保存完好。它的號碼是W336。
W336
它的數(shù)據(jù)是身長135厘米,通袖長250厘米(通袖長就是平鋪衣服,然后從一個袖口到另一個袖口的長度)。
嗯Σ( ° △ °|||)︴ 等等?什么情況?通袖長250厘米?兩米五?根據(jù)人的臂展=身高(臂展就是人十字站立,然后測量一端指尖到另一指尖),這個萬歷皇帝身高兩米五?姚明也沒這么高吧?
然而讓人失望了…… 萬歷皇帝的身高僅1.64米,無論是當時或現(xiàn)在看,都不是高個子。那么這就能講通了,這件衣服身長135厘米,164-135=29厘米,人的頭長23厘米左右,這衣服穿著還能露出鞋子(大約剩六厘米)。(數(shù)據(jù)出自萬歷皇帝的出土報告)
然而另一個問題來了…… 這衣服明顯不合比例阿,為何袖子長了這么多?難道他是長臂猿嗎?手特別長?
如果你把這個想法告訴古人,估計古人會笑掉大牙…… 我們現(xiàn)代人總以為袖子僅僅到手腕就夠了,然而古人的袖子,很多時候都比手長……
這就是我們看萬歷皇帝的畫像時,袖子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褶皺的原因,因為他的袖子本來就比手長,把手伸出來,袖子自然而然就會堆起來。
(2)并非個案
如果你認為這僅僅只是帝王之家的特殊袖長,那就錯了。
以人們津津樂道的飛魚服為例,這件衣服身長125厘米,通袖長252.2厘米(琵琶袖),袖長垂下來基本和衣服一樣長了。
再舉一例,上面的朝服身長118厘米,通袖長250厘米(廣袖),袖子快拖地了。
有了這種袖長,才形成了上圖的袖子堆起來的效果。而且不止男裝,女裝也是如此。
上面這件是典型的琵琶袖,身長63厘米,通袖長卻是232厘米!
又比如這件,身長128.8厘米,通袖長226.2厘米,雖然袖長不如前面幾件這么夸張,但對于女性來說,已經(jīng)很長了。
(3)不會麻煩嗎?
你也許會問:這么長的袖子,他們不會感覺麻煩嗎?當然會,然而這并不是日常服裝,而且禮服和常服!(注:常服指工作服,非日常服裝)。
也就是說這種衣服是特殊階級的人穿的,不干活是一方面,不常穿是另一方面。比如常服是小型禮儀活動和工作時間穿的,朝服是重大活動穿的,飛魚服直接是賜服,除了特殊場合,沒人會穿來日常。因此這種衣服就不是為日常生活準備的,那設(shè)計上當然就是“怎么不方便怎么來了”。
(4)讓人遺憾的袖長
然而我們很少在古裝劇里,看見符合歷史的袖長。
這些袖子要么到手腕,要么到指尖,跟古人的大袖真是差之甚遠,一對比還會覺得古裝劇“捉襟見肘”
哪怕是很多漢服商家也無法做到,以致造成拘謹,甚至有種向日韓方面靠攏的感覺。
當然,也許你可以說這是改良,這是日常。然而,歷史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廣袖和琵琶袖都是禮服和常服配置,一般都袖長過手,“回腕”(袖子長出來的部分可以折回到手腕)或“回肘”(袖子長出來的部分可以折回到手肘)。換言之,他們?nèi)粘2黄饋怼.斎唬以谶@里不是說漢服商家一定要按某某衣服做,衣服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既然我們漢服號稱傳統(tǒng)服裝,為何不能向古人靠攏些呢?
參考資料:《明定陵考古發(fā)掘報告》 《斯文在茲(孔府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