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還有人設計出了庚子鼠年的最新門神組合。
今年的春節有些特殊,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很多人的年過得五味雜陳。以往,中國人會通過門神來抵擋災禍和病患,于是還有人設計出了庚子鼠年的最新門神組合——
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門神雖小,張貼方式簡單,卻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又從未間斷的典型表現。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門神。
要想知道門神的起源,首先要了解“門”。在中華文明史上,門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我們的祖先還經歷過“巢居”和“穴居”的階段。儒學經典《禮記》中就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巢居的遺跡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但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經顯示出先祖對門的重視了。
處于新石器早期的秦安大地灣,在半地穴式房基的門道中就有夯土構筑的圓形柱洞;西安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建筑,與門有關的結構構造也最為復雜,顯示出對門的特殊重視。
門的設置最初是提供保護。《釋名》曰:“門,捫也。在外為捫,幕障衛也”。原始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萬物有靈和到處都是鬼魂的世界中,暴露在大自然的直接威脅之下,因此家能夠提供重要的安全感,而門作為“家”與大自然,與萬物有靈世界的界隔,在原始人的意識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門神就是從這種特殊的意義中衍生出來的??脊殴ぷ髡咴谏檀笮鎸m殿建筑門下發現四至五個呈跪姿的牲人,不僅持有戈、盾、貝等武器,還隨葬有一條狗,他們都是為了保衛房屋,防止鬼魂侵擾的。
這種禳災的巫術就是門神最早的起源,門神也成為“五祀”之一并產生了門祭的禮俗。
所謂“五祀”,指對戶、灶、中霤、門、行五種家宅神祇的信仰,其中門戶主出入,灶主飲食,中霤主堂室居處,行主道路。
在古代,門與戶有明確的區分的,雙扇對開的稱為“門”,單扇的則叫“戶”。門神起源很早,但有具體名字和故事的門神來自《山海經》,即著名的神荼和郁壘。據《山海經》的記載,神荼和郁壘居住在度朔山,山上有株巨大的桃樹,樹枝盤屈伸展三千里,東北方有座鬼門,由神荼和郁壘把守,有惡鬼往來則用葦索捆起喂虎,后代的百姓因此奉其為門神,用以驅鬼辟邪,保障庭院平安。
神荼和郁壘是在漢代才成為門神的。
神荼起源于夏代,其本意是一種藥草,有清痰疏導之功用,當時人們有在門上掛懸植物、祛除疾病的習慣。這種風俗隨后流傳下來,漢代仲夏時節在門上掛艾成為國家制度,民間五月五日,人們會把采來的艾草做成人行掛于門上,以防毒祛災。人形艾草成為一種門符,后來被擬人化為守鬼門的門神,也成為最早的門神之一。
郁壘的“壘”字在漢代與“螺”同音義近,而螺是殷商掛在門上的符箓。殷人五行屬水,最忌閉塞,所以用螺放在門上,因為螺生長于水底淤泥中但不會受泥之閉塞。郁有郁結之義,郁螺乃反用其義——防止郁結之螺。這個傳統被漢代繼承成一種螺殼型的門符,并在神話中擬人化為門神郁壘。神荼和郁壘成為門神之后,形象也逐漸固定下來,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的漢墓畫像石上,兩神相貌衣著相仿,短袖上衣,下系長褲,雙臂相交,手中各按一虎,雙目一遠矚,一低察,如覓鬼魅之形跡,非常生動傳神。
在神荼和郁壘之后,唐代還出現了鐘馗啖鬼的傳說。沈括的《補筆談》中記載了鐘馗的事跡,相傳其為唐玄宗時人,因武舉屢次不中而觸殿階而死,死后發愿鎮守殿門,并專以捕捉惡鬼為務。唐玄宗曾在夢中遇到鐘馗,醒后覺身體不適全無,遂命吳道子圖其像,批告天下,以祛邪惡。鐘馗的傳說隨著明代鬼怪小說《鐘馗斬鬼傳》《平鬼傳》的傳播而被婦孺皆知,成為家喻戶曉的神靈,逐漸有取代神荼、郁壘門神地位的趨勢。明代的《月令廣義》中記載了當時正月的風俗:“元旦三更迎灶畢,釘桃符,書聻,畫重明鳥,帖門神鐘馗于門,以避一年之崇”。
相對于面目猙獰、執鬼食虎的神怪形象,我們更加熟悉的門神是威武雄壯、披甲執鉞的將軍或武士的形象。
門神形象的變化,也是從漢代以后逐漸發生的,與當時將軍造神的社會環境有重要的關系。
漢代以來有將軍祭祀的傳統,是為了借助“猛士”的神靈來守衛江山社稷,伏波將軍馬援、蜀漢將軍關羽都是著名的例子。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有詩:
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為神。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普遍祭祀的將軍神祇逐漸與門神結合,成為后世常見的將軍門神。宋人袁褧的《楓窗小牘》中記載北宋風俗:“靖康以前,汴中
(首都開封)
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識者謂:虎頭男子,虜字;金飾,更是金虜在門也。”。
所謂番樣,指的是番上宿衛,即守衛殿門的將軍,但還沒有明確的指向。我們所熟悉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雖然是唐代名將,但他們被奉為門神是元明之后的事情,主要是受宋元話本小說之類通俗文學的影響。
明人所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記載了兩人成為門神的故事。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感染惡疾,夢見寢門之外拋磚弄瓦、鬼魅號呼,于是秦叔寶和尉遲恭披甲戎裝,立門以伺,宮中遂寧。太宗以兩人守夜無眠,命畫工圖二將軍形象全裝,手執玉斧,腰帶鞭鏈弓箭,怒發一如平時,懸于宮掖左右門,從此再也沒有鬧鬼的之事。民間也紛紛效仿,以之作為鎮宅神。
門神
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算是近代流傳最廣的門神。不過,民間存在的門神形象還有很多,比較多見的還有孫臏、龐涓、蕭何、韓信、趙云、馬超、馬岱、裴元慶、李元霸、薛仁貴、焦贊、孟良、楊延昭、穆桂英等。
這些門神的組合并不為時代所拘定,清代陜西漢中的門神畫有將馬超和趙云結為一組的——
馬超、趙云門神
還有把兩個對頭強行湊到一組的,比如《封神演義》中幫助周武王的燃燈道人和幫助殷紂王的趙公明——
還有把昔日同學后來反目的孫臏和龐涓也都組對給列成門神等等。
近代以來,門神的泛化功能開始出現,其性質逐漸從辟邪祛惡向祈福迎祥轉變,出現了許多文門神,即祈福門神。這種主題的門神形象,多戴紗帽,著朝服,捧笏板,持吉物,白面美髯,慈眉善目,一派雍容華貴的風格,比較常見的有天官賜福、麒麟送子、五子登科、封侯掛印等,反映出當時溫厚平和的時代精神。
門神作為一種古老的精神信仰穿越了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不同的時期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1945年,為了鼓勵軍民抗戰,重慶中山路美國使館新聞處一帶的街面,貼著一套特別的門神畫。左邊是手執匕首的中國士兵,腳踩日本小鬼;右邊是頭戴航空帽的美國飛行員,也腳踏身穿日本軍服的小鬼,左右對稱。
敵后抗日根據地也有同樣類型的門神畫,兩名戰士手執砍刀,身騎戰馬,怒目圓睜,相對而立,左右各寫“抗戰勝利”和“軍民合作”,體現出典型的時代特征。
如今,隨著城鎮化不斷發展,尤其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變化,傳統年畫存在的空間越來越小,逐漸被一些可愛的生肖卡通形象、剪紙和“福”字所取代,門神也逐漸失去了以往禳災祈福的功能,成為傳統藝術形象的代表,成為我們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不過,門神的因素并沒有消失,反而通過動漫、平面藝術、園林建筑等方式重新煥發了生機,2016年上映的動漫電影《小門神》就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生活中,門神形象不斷豐富,也更加靈活,成為展現民間藝術的重要舞臺。但愿頗具特色又有悠遠歷史傳承的門神,會作為農歷新年的象征,伴隨著我們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祝大家新的一年,安康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