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華夏第一批提倡要重視教育的民辦校長,孔子、墨子、莊子都收獲了很多求知欲強的弟子。
作為華夏第一批提倡要重視教育的民辦校長,孔子、墨子、莊子都收獲了很多求知欲強的弟子。
每年的開學第一課,諸子百家的先師們都循循善誘,請學生們在課堂上一定要踴躍發言,遇到不懂的,不能憋在心里,要善于提問。特別還要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中和才行。
有了思考后,為免自己的思維太過天馬行空,跑偏了軌道,就要多和同學及老師交流,在交流中,多個獨立的靈魂在交匯,說不定能碰撞出新的高度。
學生們深以為然,于是,無論是儒家、墨家,還是道家,都涌現出來了一些極具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經常能和老師產生充滿智慧的對話。
比如,儒門弟子子貢常向老師提問: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貧窮卻不去做諂媚別人的事,富貴但從不以此驕傲,這樣的人怎么樣呢? 孔子:不錯,不過還不如貧窮內心也快樂,有錢了也講禮守禮。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你想說的話,先腳踏實地做到了,再來宣布于眾,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孔子總是能給學生醍醐灌頂式的指導,但有時候,學生中也有不少思維角度刁鉆的人,總能給老師們醍醐一灌,淋了一身濕。
比如墨家的巫馬子和跌鼻。
墨家學生花式刁難
墨子的主要主張是兼愛非攻,和學生們講課,也是從這一母題無限延伸,說得多了,有個叫巫馬子的學生禁不住疑問:“你說兼愛天下,并沒有看到什么有利的,我不愛天下,也沒什么害的。兩者都沒效果,為什么你只認為自己正確,而覺得我是錯的呢?”
戰國時期的老師,都很善于舉例講故事,墨子回答說:“假如有個人在這里放火,一個人拿著水準備去澆滅火苗,一個人舉了火把打算讓火燒得更旺,都還沒有做,只是準備這樣做,這兩個人你更認可哪個?”
巫馬子很實誠:“我覺得捧水的人行為是正確的,拿火的人是錯的。”
墨子說:“對啊,我也認為我兼愛天下是對的,而不是不愛天下。”
巫馬子說:“你說的兼愛,我還是覺得不對啊。人跟人的感情怎么可能完全無等差?比如我愛隔壁鄒人比愛偏遠地區的越人多,愛魯人比愛鄒人多,愛我家鄉人比愛魯人多,愛我家人比愛我家鄉的人多,愛我爹媽比愛家里其他人多,愛我自己又比愛爹媽多一點……這都是從我個人立場自然有的想法。打我,我會痛,打別人,又不痛在我身上,我為啥要把別人家棺材搬到自己家里哭?替別人痛?所以,遇到緊急時刻,我只會殺別人保全自己,不會殺自己去利別人。”
其實,巫馬子的話“愛有等差”是世界上最自然的感情,人的感情必定更關愛自己親近的人,可墨子也沒被問倒。
墨子:“你這個想法,你打算公諸于世,還是自己藏在心里想想?”
巫馬子:“我又沒說錯,我為啥要藏著掖著?”
墨子說:“嗯,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有一個人支持你的主張,那一個人就會在二選一的時候殺你而利自己,十個人推崇你的想法,那就有十個人會殺你利自己,天下人都喜歡你的主張,天下都來殺你……反過來,一個人不認可你的主張,這一個人就要殺你,因為他覺得你散步的是不和諧的言論,有十個人不認可,那十個人就要殺你,天下人……總而言之,認不認可你主張的,都要殺你,什么叫禍從口出,這就是啊。”
《墨子》沒記錄巫馬子后面怎么反駁,因為他是墨子和其他門徒編輯的。但顯然,墨子的辯論存在巨大的漏洞,首先,巫馬子并不主張到處殺人,只是在我與別人之間必須二選一的時候,人必然是選擇自己優先;其次,認可巫馬子主張的,為什么就會殺巫馬子?二選一的情況不是隨時發生,即使人生有時會遇到,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和巫馬子處在“必須二選一”的情況;最后,不認可巫馬子主張的,僅僅因為他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就去殺他,他們得處于怎么樣的亂世啊。不喜歡和動手殺人也沒有必然關系,這中間差了一個太平洋的距離。
除了巫馬子,墨子門下善于給老師提問的還有不少人,有一個叫跌鼻的也是其中翹楚。 有一次,墨子生病了,跌鼻很奇怪,因為墨子推崇鬼神,認為鬼神對人間有監視,他們賞善罰惡,對做壞事的人才進行懲罰。于是跌鼻問:“先生說過,鬼神都是很明智的,能看見人間萬事萬物,也能給人間降災降福,做好事的就會得到獎賞,做壞事的就會得到懲罰。可先生你是圣人啊,為什么鬼神還讓你得病?是先生你說得不對,還是鬼神并不那么明智,亦或是……”跌鼻沒好意思問出來的是:老師你不會瞞著我們做壞事了吧……
墨子沒好氣,自己生病了,弟子不關心病情,反而跑來諷刺,回答說:“我生病跟我主張的鬼神明智有啥關系?人生病的因素很多,鬼神只是監視人間,進行獎罰的其中一個,就像房間里有很多扇門,沒這扇門,還有很多種讓人生病的渠道呢。”
跌鼻心說,那如果你做的都是好事,那么大能耐的鬼神咋不管你,讓你好人生病呢?
面對這樣的學生,盡管很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但墨子真的很心累。
不過,關于巫馬子的身份,現在頗多爭議。有人認為他是打入“敵人”內部的儒門弟子,因此專門找茬,但巫馬子辯論中的主張,并不符合儒家思想,倒和楊朱的“利己”想法有些異曲同工;有人認為,他只是《墨子》為了表達自己的觀念而憑空設置出來的一個辯論人物,以對答的方式闡述自己的理念,最后獲勝和占理的都是自己,等于“豎個靶子自己打”。如果真是如此,墨子的邏輯轉折尚且有待提高……
莊子學生委婉提問
莊子偶爾也能感受到墨子的難堪,弟子里總有些不那么省心的。
莊子的主張是避世,不太愛管塵世間的紛擾,寧可做一只在爛泥里打滾的烏龜,也不愿上朝堂被人供奉。簡而言之,為了不受約束,不干996制的工作,他就只想當個與世無爭的“廢物”。而“廢物”往往能得到逍遙自在。受他影響的門徒,自然也都是這一套避世和逍遙游的思想。
有一次,莊子帶弟子們去爬山,到山里遇到一群伐木工在砍樹,然而大家都繞開一棵長得挺繁茂的大樹,只砍它周圍的其他樹木。莊子很奇怪,詢問緣由。
伐木工說:“這棵樹沒啥用。”類似于做家具、造船需要用什么材質的樹,但這棵樹卻用不上。
莊子覺得此次課外的這堂課格外生動,趁機回頭對學生們再次打定心劑:“嘿,看到沒,沒用的反而可以享受上天賦予的完整壽命。”
然后一群人繼續游山,逛到差不多天黑,莊子帶著大家下山,到一個朋友家里吃便餐。
好客的朋友見好友來了,連忙招呼家童殺只大雁招待。
家童平時喂養得多,對大雁的情況比較熟悉,問主人:“家里的大雁有一只會叫,有一只估摸聲帶壞了,不能叫,殺哪只呢?”
主人說:“當然殺不能叫的那只。”
這下,莊子不說話了。在場的學生也陷入了沉思,沒一人發言。
第二天,有個學生實在是忍不住了,還是委婉地來問莊子:“昨天那棵樹因為沒啥用而能活下來,后來那只大雁因為沒用被殺……所以老師,到底我們該做個有用的人,還是沒用的人?有用跟沒用,你站哪邊?”
莊子心說,好家伙,就知道有人在這等著,于是尷尬又不失禮貌地笑了笑:“有用沒用,兩邊都不行,我只能選站在中間了。”末了,又跟學生扯了一通逃離有用和無用的范疇,借我一雙翅膀,逍遙九天,做個逍遙游的人。又叮囑大家專注修德行才把話題圓過去。
儒家的杠精
莊子、墨子的問題,孔子也遇到過,而且孔門里出了位最著名的杠精,宰我。
宰我跟孔子學習以后,經過老師的提倡,也很喜歡提問題。有一次,在孔子講孝道里的“三年守孝期”環節時,宰我問道:
“三年之喪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於汝安乎?” 曰:“安。” “汝安則為之。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故弗為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大致意思是,宰我說:守孝三年也太久了,而且老師你不是提倡我們日常生活都要尊禮、守禮嗎?如果三年就干守孝這一件事,而不搞搞禮樂,那禮也壞了,樂也崩了。依我看,一年就夠了,一年時間,咱們去年的糧食也吃完了,新的糧食也該播種了,不耽誤事。
孔子說:就守一年你心安嗎?
宰我:我心安啊。(這句顯然有杠上的性質了)
孔子(╮(╯▽╰)╭):你心安就行,你開心了好了。
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嘮叨:宰我真不仁啊,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獨立行走,守孝三年他都做不到,難道宰我對父母連最后三年的愛都沒有嗎?
其實,宰我是從實用主義出發考慮,畢竟不能因為喪禮耽誤農事。孔子則還是從人性的角度審視宰我,而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事實上,古代的守孝三年,不是滿打滿算三年整,而是兩年零一個月,就算第三年。而守孝的過程正是“禮”的行為準則之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