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shí)說到關(guān)于生活的享受方面,國人應(yīng)該是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了,從古至今的那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沒有一個不是更好的節(jié)省力氣,方便作業(yè),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輕松。就像神話時代,我們嫌十個太陽掛在天上太熱,不僅射下了九個,還想將最后一個太陽摘下來暖手一樣,古人不缺智慧,不缺熱血,同樣也不缺變通。他們在那個時代也是努力的讓自己能夠更好的適應(yīng)生活。
漢服窄袖
而漢服窄袖就是一種變通,漢服窄袖,可能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種袖型了,畢竟窄袖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方便出行和勞作的,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故事一》有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靿鞢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皆便于涉草。"說的意思是:“中原衣冠,自北宋以來,就全用胡服。窄衣袖,或紅或綠的短上衣,長靿靴,有靿鞢帶,都穿胡服的。窄衣袖有利于射擊,短上衣長靿,在過草地都方便。
從此可見古人的智慧了,與窄袖有著同樣作用的袖型還有另一種——箭袖。顧名思義,就是在射箭時服飾上的袖子型樣式。和窄袖的不同之處在于,箭袖的袖緣要比窄袖長得多,箭袖則是與北方民族服飾特點(diǎn)的一種融合,因?yàn)樵谀莻€年代的北方,常年天氣寒冷,而寬厚袖緣容易上翻,便于騎射和勞作,把袖緣放下可以保暖,又因?yàn)榧涞男淇谡。瑹o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頗為方便,也易于保暖。所以,千百年后,從軍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廣為流傳,成為漢服的一種袖制。
古人對自己的著裝的追求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方便自己的形式以及當(dāng)下社會流行的趨勢而有著一定的變動,那么作為幾千年以后的我們又為什么不可以做到這樣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包容心很強(qiáng)的民族,就像外國人一直不懂為什么我們有著56個民族卻又親昵的像一家人一樣,這樣對于他們來說匪夷所思的事情對于國人來說已經(jīng)不是什么很驚訝的稀松平常的事,這有何嘗不能體現(xiàn)出我們有容乃大的精神呢?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wǎng)絡(luò)推廣,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