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廈門,有這樣一個年輕群體,每到傳統或重大節日,成員們就會穿上各式漢服聚在一起,融合古典詩詞、古琴、茶道、香道、漢舞等形式,展示漢服之美,溫習傳統禮儀。
在廈門,有這樣一個年輕群體,每到傳統或重大節日,成員們就會穿上各式漢服聚在一起,融合古典詩詞、古琴、茶道、香道、漢舞等形式,展示漢服之美,溫習傳統禮儀。
先穿上一件相對較小的“上衣”,一定要記得右側衣襟掩在左側衣襟上,先系左邊的帶子,再系上右邊的帶子,隨后下身穿上寬大的下裳,最后披上一件氅衣,本報記者也仿佛成了從漢唐盛世走出的古人。
明日下午3時30分,由廈門市漢服文化交流協會與鴻山書院聯合主辦的2018漢服年會將在廈門市鴻山書院舉行。在漢服年會開始前,本報記者專程探訪了廈門市漢服文化交流協會,邀請創會會長廊橋為廣大讀者解密漢服。
廊橋是廈門市漢服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入圈”已有十多年了。他說:“漢禮和漢服的基因很有魅力。”不過,廊橋表示,目前許多人對漢服的認知存在很大的誤區。有人常問,漢服就是漢朝的衣服嗎?廊橋解釋說,就像漢字并不是“漢朝的文字”,也不是單指哪個朝代的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等,都屬于漢字。漢字就是華夏民族的文字,衣冠也是一樣,漢服就是華夏民族的服裝,是發展的、動態的、有生命的。
1常見的漢服有哪些類型?
按用途:可分為禮服正裝便服三類
廊橋介紹,漢服不是特定某一款服飾,而是一個完備的服飾體系。按用途分,可分為禮服、正裝和便服三類。禮服是在特定的禮儀場合穿著,比如祭祀、大婚等,平時生活是不建議穿的,免得誤解。而一些節日或聚會則穿正裝。至于便服,則是日常生活的款式,所以穿著方便。
按剪裁方式:分為衣裳制、連裳制、通裁制和衣褲制
按剪裁方式分,漢服分為衣裳制、連裳制、通裁制和衣褲制四類。所謂衣裳制,就是兩件衣服,分為上衣下裳,比如襦裙。而連裳制是把上衣下裳裁開,再縫起來成為一件,比如深衣。通裁制是上下連貫一體制作成的衣服,袍衫類都屬于通裁制。此外,衣褲制在日常便裝中是非常普遍的。
直裾和曲裾都屬于連裳制,區別在于衣裾的角度,直角相繞的稱為直裾,彎曲繞身的稱為曲裾。衣裾是衣的前襟,直裾和曲裾是依據前襟制作、穿著效果來區別的。而衣裾、衣袖、衣領所鑲異色叫衣緣。
韓服中現在流行的女裝是在明代襖裙的基礎上,把腰線提高了。唐代女性所穿的齊胸襦裙,腰線提到胸前,也常常被人誤認為是韓服。
2與 韓服“古裝”如何區分?
和服受唐宋服飾影響大 韓服與明代服飾淵源深
漢服、和服和韓服三者各有不同。簡單來說,和服受中國唐宋時期的服飾影響較大,韓服則是在明代服飾的基礎上衍生的。廊橋說:“與漢服相比,和服的腰帶較大,線條更方正,長度略短。韓服色彩較艷,色彩對比度較大。”
影視劇中的古裝講求視覺效果易誤導觀眾
此外,人們不時把漢服和影樓、影視劇里的“古裝”弄混。影視作品講求的是視覺效果,且影視從業者對漢服的理解沒有生活基礎,因此并不考慮實用性。廊橋說:“常有人問,穿漢服,夏天會太熱,冬天會太冷嗎?這是受部分影視作品誤導。其實,漢服在不同季節有不同服裝,不像一些影視作品,可能為了美觀,主人公一年四季都穿同款衣服。”
【提醒】
區分漢服真偽
目前,市面上部分貼著漢服標簽的服飾,對制式、審美、細節工藝等把握不夠精準,不能稱為真正的漢服。那么,如何區分漢服的真偽呢?
廊橋介紹,首先,漢服一定是右衽(指衣襟左側在上,右側在下)的。若是“披發左衽”,那就成了“蠻夷”。其次,漢服以平裁為主,也就是說,一件漢服放置在地面上可以鋪平。而相對的,西服屬于立裁(立體剪裁)。“有些人用立裁的方式制作漢服,審美上就不地道了。甚至有些立裁的‘漢服’,正面看是漢服,背面看就是西服了。”
此外,有些商家制作漢服時,為節省成本,衣襟和衣袖的位置用料偏少,就可能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拉一下衣襟,會直接露出前臂。而正規的漢服有個專有名詞叫“回肘”,衣袖從手指尖往回折,要能達到手肘。更嚴重的是,有些商家用料太不講究,用一些低劣化纖,面料有很重的塑料味,而正規漢服一般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