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中的一種領口形制叫做立領,即明立領,最早出現于明朝中期,流星于明代中期,但后來由于滿人的統治,服飾滿族化,明立領在清早期的短暫存在后徹底消失。那么立領在當時的明朝為何出現呢?出現的緣由又是什么呢?接下來就一起看看吧!
明代中后期,人體禁忌觀念被強化至極端的地步,這當然是在明代日益熾烈的嚴苛貞節觀念的一一種反映。服飾的意義,在此時變為盡可能地掩裹和抹煞人體。用紐扣束系住領口,當然比掩襟式形成的交領更多地遮掩前胸。然而,明人對此仍然不滿意,于是立領出現了。
明晚期以前的中原歷代女服,若非如隋唐女服采用取消衣領的無領式,則其上衣衣領的處理方式只有一種,就是直領式。這種衣式是在挖裁好的領口上加縫一-道衣領,衣領向兩襟延伸直下,轉化為兩襟的鑲飾邊帶,習慣上稱之為“直領”。直領式上衣,無論掩襟還是對襟,兩襟相掩或相交的結果,都無非是形成“V”字形領口,式樣比較單調。紐扣的使用,使得明代晚期女服發明了中式立領。這種立領只要憑借著在頸前綰扣的一至三粒紐扣,便可呈直立式裹貼在脖頸的周圍, 既方便又不影響美觀。
明代女服在領式的處理上作了許多嘗試。定陵萬歷二后的陪葬衣物中,女上衣的領式分為三種,一種為圓領式,實際是圓形領口上不加縫衣領的無領式,僅有十二件,多用于綿衣。 從穿衣習俗推測,綿衣總是穿在外衣之內的, 被外衣罩掩, 所以,并不需要用以圍遮脖頸的立領。第二種為方領式,領口挖成前方后圓的形式,在領口加縫衣領, 這種衣領的形式,猶如將原來直領式中向兩襟延伸的直領在頸前橫截住,然后在兩邊的截口上各加一道橫領,在兩片橫領當中以一枚紐扣扣系住, 其目的無非在于遮掩肌膚。這種方領式在死于嘉靖末期的丘淑賢的一-件陪葬對襟方領衫上已經出現,在定陵出土女衣中,采用方領式的占多數,說明它在嘉、萬時期一度十分盛行。這一領式可以視作直領向立領的--個過渡階段。在定陵出士女衣中,立領式衣也占有一定比例, 可天戴假領,男子平時僅著滿族式的圓領口無領長衫田。足見,紐扣與豎領初登中原服飾舞臺的時候,是帶有鮮明的性別針對性的。
對于一種衣式的道德批評并不能夠否定它的存在價值。紐扣與豎領的運用,使得女服樣式發生了徹底的革新,女子上衣的形象完全改變。女子服飾史上,大約只有隋與初唐女服對于圓口無領衣的運用,在創造新的服飾形象方面,可以與晚明的這次女服變法相并肩。今日被視為民族傳統的中式襖褂的概念正是在晚明時期形成的。由晚明女服演化發展形成的、同樣以立領為主要特色的清代女服上衣所體現的形式美, 顯然為任何道德批評所難以抹煞。
紐扣與豎領一旦更有效地解決了遮掩胸頸的問題,掩襟衣式便忽然失去了意義。從明代出土實物可知,由于明代不以束腰為美,襖衫既不束入裙內,也很少在襖衫外加束衣帶,結果,掩襟式衣的系束便成為十分麻煩的問題。 需得在內襟衣角上與左腋下衣內側也釘縫一對紐帶,穿衣時, 先將內襟掩向左腋,以紐帶系束住,然后再將外襟掩向右腋加以系束,只有這樣,才能使兩襟交掩,形成交領,從而禁御風寒與遮掩胸部。江西德安熊氏墓出土掩襟衣11件,均作這種形式,其它明墓出土同式上衣尚有很多。
紐扣能夠使兩襟自領口處即緊密貼合在一起,兩襟交掩的形式便成為多余。所以,在明代女服中,立領、紐扣總是與對襟衣式結合在一起。在明代,紐扣的普及運用差不多就意味著掩襟式的衰亡。定陵出土女服均為對襟、使用紐扣束系兩襟,證明萬歷時期女服已 經普遍采用對襟衣式。《金瓶梅》中描述女子衣飾多為“對衿襖兒”、“對衿衫”,明末徽派版畫中多有這種立領對襟的新式女服的形象,可見,這一新興衣式在當時迅速風靡了民間與宮廷,南方與北方。
立領這種存在從它本身的抵御寒風上是有很大的作用,但當時的社會背景則賦予了它不一樣的寓意與象征,但各種物件的進化是不是也得益于它們曾經所擁有的寓意而存活了下來呢?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