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已故的原天漢管理員、百度漢服吧吧主溪山琴況(天風環佩)在去世前接受國際在線的采訪的一篇文章,司玖只是負責把它扒拉出來,從而讓更多的人知道,曾經的漢服前輩們是有著多么大的決心和毅力去決定要做漢服復興這件事的。它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人的能夠做到的事,更多的是憑借著參與者全員一起一步一個腳印走下來的!以下的采訪內容很長,但是卻很適合冷靜下來去好好思考。
提問:國際在線
回答:溪山琴況
1。現在,“漢服”和“華服”都是極熱的字眼,可是大多數老百姓還是分不清究竟什么是漢服、什么是華服以 及二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聯?
溪山琴況:什么是漢服,什么是華服,有爭議,包括在我們漢服復興者內部都有爭議。我覺得這不奇怪,“漢”與“華”本來就是內涵都很豐富的概念。我們無權自命非凡地告訴人們,它們分別的標準定義。不過我們漢服運動者中多數人對這個問題有相同的看法,漢服,是指漢族的民族服飾,而不只是漢朝服飾,它定義的是一種民族服裝而非朝代服飾,漢服的概念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直接反駁的就是“漢族沒有民族服飾”的說法。
“華服”,在整個社會中被定義為“中華的服飾”,很顯然,56個民族的服飾皆可歸入此類,我們漢服復興者對此不提出異議。
概括的說,我們認為,漢服即指漢族人的民族服飾,華服,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總稱,漢服屬于華服系統,而且由于漢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很自然,漢服是華服系統的核心、主流和代表。
2。360年來穿著漢服上街的第一人--王樂天,現在的狀況怎么樣了?
溪山琴況:王樂天先生是我們非常尊敬的漢服先行者,他的身體力行第一次使華夏衣冠在斷絕360年之后重現華夏大地,我相信,他的肇啟之功將載入中國文化史冊。壯志凌云兄(王樂天先生的網名)幾年來一直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一直在從事漢服復興的宣傳工作,現在,還是一家漢族網站的榮譽站長。
3。能披露一下“網友漢服寫真男、女生版(圖集)”拍攝過程中的幕后故事么?
溪山琴況:呵呵,這兩個圖集的原始帖子是我們根據漢服復興者幾年來貼出的漢服照片選編而成,每張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在照片中每人心中都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這些記憶也勾畫出了華夏衣冠重歸的過程。我真誠地建議國際在線的網友朋友們,接近漢服復興者群體,您會看到很多有意味的幕后故事。加入我們這個群體,親身參與華夏衣冠復興的文化事業,您自己也會有更多更精彩也更動人的幕后故事。
照片是死的,新的文化事業是鮮活的。故事是凝固的,它背后飄逸優美的華夏衣裳的身姿更加地生動。這些照片不僅可以“欣賞”,更可以“進入”,這就是漢服運動最卓絕的價值之一。寫真展示的不是“仿古”的場面,而是華夏重歸的絢麗圖景和無比美好的新生活畫卷。
4。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寬袖大袍的,大多數人會感覺到不方便,你們對此如何看待?
溪山琴況:實際上華夏先民的生活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有隆重的禮儀場合,也有各種燕居、休憩、居家的場合,傳統漢服本身就涵蓋了祭服、朝服、公服、儀服、常服等各種類型。古時平民的常服更是非常貼身合體,方便行動。 從漢服的形制來看,寬袍大袖只是漢服的一種,漢服還有各種中袖、小袖甚至無袖類型的,衣幅也不都是非常寬大,所謂寬衣大袖只是漢服的一種代表,但不是唯一的代表。
大家可以看到,華夏先民是非常智慧的,他們創造的衣冠文明已經非常完美地滿足了古時生活的各種實際需要,否則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公認最發達的服飾文明系統了。
漢服復興運動是在繼承文明基礎上的文明求新運動。首先,我們認為,各種隆重的禮儀場合和傳統民族節日場合,是漢服將來發揮作用的主要舞臺。這時,服飾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標識意義是主要的,不能只用方便不方便來衡量,這些場合下,華美的禮服類漢服是主角。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親身嘗試就會發現,非禮服類傳統漢服,如男子的直身、女子的襦裙等,即使在當代的生活環境下,都有很好的適應性,因為它本來就是適合古代的各種非禮儀場合的。其實大家想想,古時沒有汽車,但不也有馬車嗎?古時沒有超市,但街市不也是人潮涌動、熙熙攘攘?
我們漢服復興者還把漢服劃分為傳統經典漢服、現代發展漢服、漢服元素時尚裝三種類型,以此尋求華夏傳統衣冠服飾文明與當代社會文明的交融與對話,尤其是后兩種,有大量適合現在生活環境下日常穿用的漢服款式。我們相信,將來,人們會身著各種現代漢服和漢服時裝逛街、購物、娛樂、休閑甚至是做體育運動,到時候人們會說,我們的民族服飾也可以適應甚至重塑生活的形態,它很美,也很方便。
問題的關鍵,并不是漢服方便不方便,這只是很淺的技術性層面。問題的關鍵是,漢服本來就是我們漢民族穿著了幾千年的民族服飾,它積淀了華夏獨特的氣質風骨、人文精神與美學思想,是人類服飾文明傲視群雄的一極,不是很值得已經在文明意義上“全民裸體”的我們認真繼承和發揚的卓越的民族文化遺產嗎。
5.最初策劃復興漢服是基于什么因素考慮的?
溪山琴況:焦慮感和羞恥心。身為漢族人,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那種尷尬、困惑和痛苦其實是藏在很多人心底的。這是一種很難言的“裸體感”,而我們又是一個歷史如此悠久、文明如此深厚的民族,這其中必然失去了什么。因為失落,所以開始尋找,尋找然后發現,發現漢民族服飾文化原來是那么偉大豐厚的文明寶藏,復興的意愿和決心就逐漸萌生和堅定。
漢服如同冰山一角,它引導我們逐漸發現了聯綴在服飾之后更博大精深的漢文明體系。我們逐漸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件衣服,我們失去的禮儀、風俗、思想、生命的思考、生存的哲學,我們失去的是民族的品格與風骨、氣質與精神,我們失去的是整個華夏——真正的華夏——我們真正的文化根基與精神家園。
6。你們提倡的是復興而非復古,請問二者最重要的區別在哪里?
溪山琴況:復古是文化的守舊,復興是文明的求新;復古是懶惰的襲用,復興是批判地繼承;復古對祖先膜拜至地,心中卻沒有真正的敬畏,復興是捧讀先人的話語,心里充滿無限的感恩。
復古,認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無需超越。復興,認為先人偉大的文明必須超越,茍日新,日日新。 復古是躲藏祖先的身后以避風雨,復興是從祖先身后一步步走來,獨立地開創文明的前景。
7。現在漢服在全國范圍內都有了一定的影響,但也伴隨著爭議甚至是很激烈的反對之聲,此種情況是你們期望 之中的嗎?
溪山琴況:我相信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社會接受漢服重生與華夏復興的理念,需要時間。溝通才能化解分歧,逐步走向共識。另一方面,我從來不認為誰可以單方面占有真理的全部,只有在爭議和反對聲中,我們才可能共同逼近真理的方向。
8。有評論認為,“越引起爭議和關注,才越是你們所希望的”,真是這樣嗎?“不可忽略的是,漢服背后,是 國學復興與祭孔、讀經的是非之爭”,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溪山琴況:我們希望引起健康的爭議和有意義的關注,期待真誠的支持和高水平的質疑。 漢服背后,是整個傳統文化復興的社會文化之潮。
9。導游蔣雨潔穿上漢服后,一個小女孩的話把她刺痛了"哇塞,這還是人嗎!"早就對沒禮貌的哈哈大笑"免疫"了的蔣雨潔此時仍很生氣也很悲哀。蔣雨潔的經歷算是你們遭遇最尷尬的事么?
溪山琴況:類似的情形我們這些穿漢服的人很多都遇到過,尤其是在漢服這個“新事物”初露頭角的時候。要說尷尬肯定是有的,在旁人異樣的目光中誰能不尷尬呢?漢服斷代已漫漫三個多世紀,對自我服飾文明的記憶已經在民族心靈中消失。復興之初,同胞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和困惑,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是很樸素自然的情緒流露。漢服被當成奇裝異服不可怕,但面對那種"哇塞,這還是人嗎!",這種輕佻戲謔的語氣和羞辱成性的習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號稱“禮儀之邦”的國度沉痛的尷尬。
漢服復興者的尷尬,表面于個人,于群體,實際卻是民族的尷尬,是華夏不在的中國歷史與文明的尷尬。我們這個民族是否還記得,“華人”的真正意思,就是“禮儀繁盛、服飾美麗的人”? 我們更多的是悲哀,為我們民族而悲哀。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人類服飾文明的巔峰,而我們現在又有什么樣的水準、怎樣的心態呢?
10。面對普通大眾的質疑、困惑和誤會,你們如何化解危機和消除歧義?除此之外,穿漢服上街,你們遇到的最 高興的事是什么?
溪山琴況:最初對于穿漢服,普通大眾的反應普遍有兩種,一種是“漢服-古裝”定位上的困惑,一種是認成和服或者韓服。對于這種困惑和誤會,漢服復興者都會以真誠交流的態度不厭其煩地向同胞講解。我們主要強調幾點:1.我們穿的叫漢服。2.漢服非古裝,它是我們漢族人的祖先穿了幾千年的服飾,是我們的民族服飾,是祖先可穿你我也可穿的美麗服飾。3.應說和服與韓服像漢服,因為它們本身就學自漢服。4 漢服美不美,該不該復興,我們身體力行,大家自己來思考,來品味。
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我們一般會隨身帶一些掛件飾品什么的,比如挎包、紙傘。上書一些關鍵字眼。比如,上海桂花節時網友就設計了一種小小的旌旗,上面寫著:“中華漢服”;我們漢服吧的另一位吧主子奚兄,還自己設計了一個布包,用漂亮的字體寫著:“漢家衣冠,中華一貫”,以此幫助身邊的同胞們接近漢服的概念。
讓我們遇到最高興的事情……倒不是遇到有人一口說出“漢服”名字的,而是遇到一些普通公眾,他們并不知道漢服,但看到后由衷地稱贊:這衣服真好看。那種發自內心的樸素情感,那種對民族服飾天然的文化認同,讓我們感動和欣慰,也感到了希望所在。
記憶消失了,但文化接續的火種和基因還在,漫漫幾千年華夏衣冠,它在我們民族心中留下的東西,又豈是歷史的刀鋒可以徹底斬斷的呢。
11。有評論很不客氣地說:“讓人很突兀地穿上漢裝,行走于現代的流行服飾王國里,難以逃脫作秀的嫌疑?” 你們對此作何呼應?
溪山琴況: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意思。為什么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民族服裝是“突兀”的呢?為什么會覺得所謂的“現代流行服飾”才是理所當然的、自然的、正常的,而民族服飾就是不自然的作秀呢? 套這個說法,我們是不是要問,“讓人很突兀地說上漢語,行走于現代的英語王國里,難以逃脫作秀的嫌疑?”
12 有評論認為:“切忌將漢服運動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更不能和歷史糾紛聯系在一起。”如果夾雜了太多 政治歷史的東西,就不好了。“現在的人講求自由,漢服的喜歡與否也是個人權利。從穿上漢服,引起對傳統文 化的美好感覺,只要不自大,不故步自封,在傳統文化與審美的尺度下,漢服是有生存之地的”。 對此,你們作何評論?
溪山琴況:為什么不能“將漢服運動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漢服運動的定位,正是由衣冠切入,繼承和發揚原生的華夏文明精神,由服飾而禮儀、由文化而精神,層層深入地推進華夏文明再造、漢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漢服運動,正是為了民族復興。而且我們相信,漢服運動將成為民族復興事業的主流建設性力量之一。
民族為本,服飾為末,我們本末皆執,協力促進。漢服不是古典cos、不是小資文化秀,放棄民族復興而單純為衣而衣,豈非舍本而逐末?
沒有人夜郎自大,這是建立在文明學習文化對比上的自信。也不會固步自封,華夏文化的發展與日新是永無止盡的過程。所謂單純文化與審美的尺度,并非漢服運動深層的意指所在,復興文明、重塑中華,是漢服復興者真誠的意愿與堅定的決心。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無需掩飾,關鍵是后人對歷史的態度。逃避歷史,非一個成熟民族理性的作為。空談文化,民族也沒有真正的復興。歷史,民族,認知的方法與面對的理性,本身就是華夏文明復興的基礎性課題。
不敢面對歷史,又如何面向未來?害怕一冊史書,又如何寫就新時代的藍圖?
學習、記憶、反思、超越,我以為,就是我們面對歷史應有的態度。我們堅定地認為,新型民族關系的確立已經為漢服運動實現全新的定位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淡出歷史的陰影,走向文化的復興。真正正確的漢服及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其方向不是指向歷史,而是指向未來。服飾、禮儀、精神、文明,層次遞進、一脈相承。它是文化多樣性的捍衛,是文明的復興與重振,是文化創造遺產的理性繼承,是民族創造力的重新勃發,也是在更高的層次和真正的意義上凝聚中華民族、凝聚這個國家,在全新的起點上傳承華夏的文化、復興中華的文明。
13.穿漢服只是一種形式,實質是要復興漢民族文化,找到更多國家符號。那么,對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現 對傳統文化的真精神的認同?
溪山琴況:是的。正是由于對傳統文化真精神的追尋,我們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華夏衣冠。而穿上這身寫滿了禮儀、思想與文明的舉世罕見的內涵格外厚重的“文化服飾”,我們期待向民族文化的深處繼續追尋。
漢服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始。長風盈袖不由讓重整衣冠的華夏兒女思懷滿襟,衣袂翩然、祖先的舞姿正在引我們進入其身后更壯麗華美的華夏文明畫卷。
傳統文化真精神,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們不敢說,我們一定懂得了它。傳統文化真精神,是個挖掘不盡的思想文化寶藏。我們相信,我們已經由漢服切入、初步找到了屬于我們的答案。這個答案,叫做“華夏”。
(——完)
司玖在這里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雖然漢服復興的行動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那種為漢服而抹黑,為我們所有漢服同袍們的所有努力而抹黑的人,是不希望出現的,漢服同袍們只是希望出現在平緩的時間里去完成他們曾經想完成的事情,不奢求起時的追捧,也不懼怕落時的離去,只是在秉持自己的本心,就這樣,慢慢的走下去,時間不夠也沒關系,因為我們還有這同伴的延續。說這些也并不是排外,而是我們在將行動付諸實踐的時候更應該好好考慮一下,不要讓浮躁的風沖動了你的頭腦,也愿所有的人都能擁有一顆冷靜自持的心!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