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絢爛讓人沉醉,讓身為華夏兒女的我們無比榮耀和自豪,中國宣紙,輕似蟬翼白如雪,紙壽千年,承載著文字的時光變遷。中國詩書,只言片語,再現(xiàn)天地間的思考,承載著思想的歷史流變。這些文化的載體,雖樸實卻能呈現(xiàn)心靈、精神的絢爛。但古語有云: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因此得名,可見除詩書禮儀之外,服章之美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漢服體系始于黃帝而終于明末,四千年的歷史,讓漢服多字絢爛,所承載的文化之廣也讓人嘆為觀止。漢服樸中見華,由漢服之質(zhì)樸我們就可見華夏之華美。
兩漢時期,流行直裾、曲裾,此二種服飾特點為交領(lǐng)右衽,讀衽勾邊,衣領(lǐng)處緊裹住脖子,袖長長達兩三米,體現(xiàn)出兩漢時期保守的思想觀念以及重禮重儀的做法。貧者,著單色麻制成的裾,而貴者著提花織法色彩艷麗的裾。由出土文物就可見,我國當時的紡織技術(shù),甚至也是考據(jù)當時流行文化及等級制度的重要依據(jù)。
到了盛唐時期,我們便可從唐朝的齊胸再到明百子衣及朱子深衣,我們所可以探究的中華文化的底蘊就數(shù)不勝數(shù),何況這些服飾僅僅是四千年服飾史上的極微小的部分,還有宋褙子體現(xiàn)的開放,魏晉袿衣體現(xiàn)的神仙文化等等,服飾所包涵體現(xiàn)的華夏文化面之廣博,是無法一筆帶過的。
漢服是當之無愧的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與詩書禮樂相比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研究價值極高,我們也應當將漢服放與詩書禮樂同等地位,將其傳承發(fā)揚,更好地展現(xiàn)華夏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