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服裝,這是皇家貴族的禮制,打開皇妃們的衣柜,我們一起去看他們的節日穿著的吉服。
和平日里的便服差不多的服裝款式,但是服裝更精致,更華麗。一般在節日、宴會、壽誕等吉慶的場合穿。這種衣服的特色是,衣身會使用主題圖案作為裝飾,如各式補子,并且圖案的內容多與穿著的時間、場合相對應。
根據定陵出土的隨葬吉服類女衣來看,補子多為繡制,少數為緙絲,補子的圖案以云龍紋較多,其次有龍鳳紋、鳳紋、花卉紋、百子紋、應景題材以及萬壽、萬喜、洪福齊天等吉語文字。
總之是怎么吉祥怎么來。有一本明朝宦官寫的《酌中志》里面,就記載了宮里過節大家的著裝,節選一段給大家看看:“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內臣宮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清明,則秋千節也,帶楊枝于鬢。坤寧宮后及各宮,皆安秋千一架……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冬至節,宮眷內臣皆穿陽生補子、蟒衣。室中多畫綿羊引子畫貼……”
衣服也講究個應景。
通過這些描述可以看出,吉服具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較為華麗(如蟒衣),衣身使用主題圖案作為裝飾(如各式補子);
二是圖案的內容多與穿著的時間、場合相對應。國內外博物館或相關機構收藏有不少明代的補子,其中很多是吉服所用,它們的圖案與《酌中志》的記載基本一致。
下面,小編就列舉幾個吉服上的補子圖案,讓大家飽飽眼福。
燈景補子:用于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期間,以燈籠圖案為主要裝飾元素,因此元宵節穿的吉服又稱作“燈服”。
玉兔補子:用于八月十五中秋節期間。中秋有賞月的習俗,中秋吉服的補子一般裝飾有月宮、玉兔、桂樹等圖案。
重陽景菊花補子:用于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此時正值菊花當令,宮中有登高、飲菊花酒的傳統,因此將菊花紋樣作為重陽節吉服的裝飾。
當然,美麗可不是單一不變的,像補子紋樣除了單獨使用外,還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組合。例如,明神宗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正好在中秋之后,于是宮中便將中秋節的玉兔與皇帝生日的慶壽紋樣組合到一起,這樣也使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
多樣化的補子,讓吉服打破單調,小編覺得明朝宮人都不用去記有多少傳統節日,只要打開皇妃的衣柜就能知道自己要過多少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