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草青青、桃紅柳綠、漢服飄飄……如今走在港城街頭,不少市民都能感受到“漢服熱”的升溫:越來越多身穿漢服、衣袂飄飄的姑娘、小伙,行走在港城的街頭、景點,就像穿越歷史而來的才子佳人。在他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被傳統文化的魅力所折服,他們的心里甚至生出了“種草”的念頭。
喜歡漢服的人越來越多
今年27歲的芷汐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大約5年前開始接觸漢服。在她的衣柜中,有近50套形形色色的漢服。芷汐告訴筆者,她的漢服大多在網上購買,最貴的2000多元,稍便宜的漢服價格每件在200元至400元之間。而對于發飾,芷汐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完全可以自己制作。大多數情況下,她會根據新入的漢服款式來設計并制作與之搭配的發飾。
同樣是漢服愛好者,今年23歲的茶白在今年4月份剛入手一套1000元的明制立領中衣和馬面裙。她告訴筆者,她“入坑”是因為受古裝劇的影響,如今在她的日常開銷中,漢服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年,她還花了800多元買了一件自己鐘愛的披風,平時她也經常關注漢服博主的短視頻。
筆者了解到,如今在港城,喜歡漢服的人越來越多。網名為“烏鴉”的錦繡章華漢服社負責人介紹,早在2006年,大約30名漢服愛好者就自發組建了一個群,到2012年,群內已發展到100多人,于是,他們便成立了錦繡章華漢服社。如今,經過7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漢服,紛紛加入其中,該漢服社成員已經發展到近400人。
而在我市范圍內,除了錦繡章華漢服社,還有淮海工學院國風社和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長歌國風社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漢服愛好者已有1000多人。
每年開展多項漢服推廣活動
從一開始被當作奇裝異服,接受人們投來的異樣目光,到逐漸得到認可被欣賞,這是許多漢服愛好者的共同經歷。芷汐告訴筆者,她四五年前穿漢服走在街上時,常會遇到路人詢問“是演戲的嗎,是和服嗎,是韓服嗎?”而現在,穿漢服走在街頭不再是新鮮風景。身著漢服的她經常會被人夸漂亮,還有人主動請她講漢服蘊藏的文化內涵。
“一開始,我們漢服愛好者在一起聊漢服、穿漢服,后來就希望把漢服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芷汐介紹,這些年,他們經常策劃開展漢服推廣活動,在她的手機中保留了大量搞活動時留下的照片。今年三月三上巳節,她和漢服社的社友們還在月牙島舉行了一場活動,大家一起穿上自己鐘愛的漢服,一邊踏青,一邊拍照,部分社友還進行了一些互動游戲,當天吸引了很多市民駐足觀看,很多年輕人當場表示也想加入進來。
此外,江蘇省每年都會舉行一次“漢服雅集”活動,芷汐等漢服愛好者還會經常走出港城,與其他城市的漢服愛好者進行交流。這些年,她身邊的漢服愛好者們還經常相約穿漢服去旅行。他們已經去過南京、蘇州等地,大家聚在一起,舉行一些有儀式感的活動,展示漢服之美,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一場場活動的開展,讓我們漢服愛好者們以漢服為起點,一點一滴地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習俗、禮儀,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芷汐說。
希望更多人喜歡漢服、穿上漢服
“幾年前,我曾經想和朋友在港城開一家漢服實體店,但是因為店面問題沒有成功。”芷汐說,現在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覺得漢服看上去比較漂亮、比較“仙”的層面上,但是真正接受并主動去了解漢服文化的人還不算多。她覺得使用是傳承的第一步,商家的推波助瀾加快了漢服“普及”步伐,漢服復興理想需要和商業結合起來,讓漢服進入普通人的生活,最終成為一種日常消費習慣。
為了更好地推廣漢服、傳承傳統文化,芷汐表示,她希望將來能夠在港城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漢服實體店,讓小店成為港城漢服愛好者真正的家,希望更多的人喜歡漢服、了解漢服、穿上漢服。
而錦繡章華漢服社負責人則認為,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承載了傳統文化,它背后代表的是傳統的禮儀、精神和價值觀。時下的“漢服熱”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穿漢服,而應當進一步發掘傳統的禮儀和價值觀。
“今年中秋節,我打算再舉行一次漢服推廣活動,讓更多的人加入我們、了解我們。”該負責人說,讓大家了解漢文化、穿漢服有很大的困難,大家也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但是不管怎么樣,還是要堅持下去,希望漢服能早點融入社會,以后人們穿漢服上街不會再有異樣的眼光,不再被誤認為是其他國家的衣服。雖然力量很微薄,不能大力去改變什么,但他們能穿出來、走出去,讓別人看到,至少可以影響周圍的家人、朋友、同事和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