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撒(yì sǎn)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服飾。明朝的曳撒又稱”衣色“”一色““一撒”,發音承襲自元制。
在明早期仍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并且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明朝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款式也不斷變化,并且和傳統漢服融合、最終成為漢民族服飾的一部份。
永樂以后曳撒的稱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漸變為琵琶袖。
曳撒之名最早出處:元代詩詞”懷來醉歌“<一撒青金腰線綠>這里的曳撒指腰線襖。
曳撒上下分裁作兩截,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斷,腰部以下為馬面裙。因只有前襟分裁所以兩側開叉,開叉處接外擺。以上為曳撒與貼里最為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