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如今走到大學校園,或者公園,以及一些網紅旅游勝地,總是能夠看到一些身著 的小姐姐或小哥哥們。
與此同時,在抖音上,也經常能看到一些網紅身著漢服唱歌或跳舞的短視頻。驀然發現,漢服在今年正在成為一種流行文化風潮。
那么,漢服為何流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東樓不妨來解讀一下:
漢服流行的三個原因
分析來看,漢服現在之所以現在越來越流行,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服文化愛好者的堅持推廣。
首先,漢服文化的流行起源于本世紀初,當時網友們以論壇和百度貼吧為陣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漢服文化運動。
起初只是一些愛好漢服的網友通過論壇交流,并在線下通過身著漢服祭祀民族英雄,舉辦禮儀活動等這樣的形式來舉辦活動引起人們對于漢服文化的關注。
但在2010年之后,隨著百度貼吧漢服吧的開通,熱愛漢服文化的網友開始將陣地扎根在漢服吧,不過吧友的增長速度并不快。從2011年到2019年,漢服吧的吧友平均以一年10萬人的規模增長。截止到目前,漢服吧的關注人數達到近一百萬。
這些漢服愛好者不僅僅在線上建立了一個個的小圈子,甚至還在2013年成立了中國漢服文化推廣協會。
也許正是這些漢服愛好者的堅持,以及持續不斷的對漢服文化的推廣,終于在今天量變引起質變,漢服終于有了走出小眾圈子的趨勢。
第二,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助推流行。
不過,直到2010年前,這只是熱愛漢服文化的小圈子的活動。但是,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熱愛漢服的網友又多了一個尋找同好的陣地。在抖音搜索漢服,相關的話題視頻累計播放超過110億次。而我關注的抖音的網紅當中,在我的印象里,幾乎個個都穿過漢服。
以擁有1850萬的粉絲的抖音網紅“兔子牙”為例,在其發布的音樂短視頻作品當中,不止一次穿過漢服,而且穿漢服的短視頻往往點贊都在百萬級別。
不僅女性網紅愛穿漢服,男網紅也愛穿漢服。比如擁有1590萬粉絲的網紅“阿純”,同樣數次穿過漢服拍過短視頻,受歡迎程度同樣很高,最高的一條點贊量達到近270萬。可見抖音網紅和網友們對于漢服的熱愛。
不僅如此,在微博和知乎等其他社交平臺上,網友們同樣熱烈的討論和交流著漢服文化。在微博上檢索漢服,有關漢服的結果多達3500萬多條,有非常多的網友曬出自己的漢服照。而在知乎上對于漢服的討論成千上百條,而且專業度非常之高。
顯而易見,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漢服文化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潮流。不難看出,從論壇到貼吧,再到抖音,社交媒體嬗變不斷助推漢服文化從小眾向大眾滲透。
第三,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引導。
近些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為此,國務院辦公廳甚至還在專門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就提到,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顯然,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也是中華禮儀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成為被弘揚的對象之一。特別是近些年來,各地政府都有支持舉辦各種各樣漢服文化節和漢服文化周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漢服文化逐漸走出小眾圈子,逐步走向大眾流行。
漢服流行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當然,漢服在年輕一代當中的流行并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背后可能還有更多的寓意。
首先是,青年一代審美的變化。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年輕人更多的關注港臺的時尚潮流,年輕人喜歡的是港臺風,人們喜歡的模仿香港四大天王的穿著,而到了2000年左右,國內最為流行的服飾文化應該是哈韓或哈日風,男生以寬大休閑,式樣前衛為宜;女生則應穿著合身包體并鮮明搶眼,也可多用黑白二色。鞋子要比實際尺寸大一號的為“酷”。
而在現在,年輕人開始更加關注能夠代表自身民族文化的服飾,熱衷漢服文化的以大學生群體居多,同時也有一些年輕的白領。可以看到,這波漢服文化的流行風潮是完全由年輕人帶動起來的。
從港臺風到哈韓日,再到關注包括民族服飾在內的傳統文化,體現了青年一代審美觀的顯著變化。
其次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回歸。
如果說,10年前身著漢服上街還會被人看作是“奇裝異服”,那么現在身著漢服更多的將會更多的投來欣賞的目光。
比如在抖音上,網紅兔子牙的古裝就深受網友喜愛,粉絲們更是建議其多穿穿漢服古裝。而且還可以看到,在過節的時候,更多的年輕父母開始給自己的孩子穿上漢服過節。
這種從年輕人向中年人傳導的文化現象,其實背后正體現了國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自信。
總體來看,漢服在近幾年的流行其實并不偶然。一方面是漢服圈子通過抖音等新媒體傳播呈現了擴大化,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審美的變化,最重要的還是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鼓勵,使得國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一定的文化自信,而不再是崇洋媚外。當然,這背后其實是國家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綜合國力的提升之后所帶來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