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很多市民感受到了 潮的升溫,“仙氣兒”打扮的漢服出游者,儼然成為故宮、北海、玉淵潭等重點景區的“流動風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日趨重視,以及對年輕人著裝風格多樣化的包容,身穿漢服上街不再顯得突兀,這也帶火了包括線上店鋪和線下體驗店在內的“漢服經濟”。
美女、漢服和鮮花,相互輝映,自然令人賞心悅目。漢服出游者,成為城市“流動風景”,網友紛紛點贊,也在意料之中。然而,漢服成“流動風景”,遠非吸引眼球這么簡單,其積極意義,已經超過了漢服本身。因為,每到春暖花開季節,各地均會開展漢服文化推廣活動,表明了當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和傳承;特別是,宣傳和推廣漢服文化,正在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事實上,弘揚和傳承以漢服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并非是一種個別現象。近年來,從專家、學者、大學生,到普通市民,均在不遺余力地推進漢服文化的復興。早在2006年,便有網友向教育部倡議,啟用中國式學位服,涵蓋漢服特征,助推“漢服復興”;同年,北京奧運漢服著裝的設計方案出爐,又為“漢服復興”增添了一把火。盡管這些建議和方案均未被采納,但卻推動漢服熱漸漸由網上走入現實,影響也不斷擴大。特別是,武漢市漢服成人儀式,每年均在東湖磨山楚城舉行,數百名18至20歲的學生身著漢服,在編鐘鼓樂聲中莊嚴地完成儀式,場面十分壯觀。
可見,漢服從一個鮮為人知的模糊概念,變成了有嚴謹定義、有典籍研究、有理論支撐、有實踐隊伍、有媒體關注、有較為廣泛的人參與的一種文化現象,并且迅速融入到社會文化生活之中,與現代生活日漸和諧共存,并開始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然而,必須正視的是,當今社會,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但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卻遠遠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短視、浮躁、缺乏誠信、媚俗等行為大行其道,這與精神文化的貧乏不無關系;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傳統中華文化倫理、價值觀、審美觀,雖然根系發達,但落葉凋零。傳統文化的長期缺位,使中國正面臨著文化斷層的危險。
可見,漢服不僅是“風景”,更是一種文化傳承。重建民族自尊、弘揚華夏文化、重塑中華文明,成為人們參與漢服復興運動的初衷,表現出了對民族、對國家、對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的真誠敬意和復興的堅定決心。然而,讓我們先把民族自尊、文化復興這類大口號放在一邊,再看漢服成為城市“流動風景”,人們推廣漢服文化,就變得單純起來--沒有強制也沒有壓力,純粹是一種文化自覺,一種文化傳承。而這種自覺和傳承,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尋跡而上,把目光投射在歷史遺留下來的衣冠文化上。漢服文化,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或許,這就是傳承漢服文化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