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不妨看看一代大儒顧炎武的例子。他一輩子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到處奔波還要漢代的官方文獻《白虎通義》的《嫁娶篇》上說:“天子諸侯一娶九女者何?重國廣繼嗣也。”你看,多娶老婆的理由就是為了多生孩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種思想在現(xiàn)代的生活中尚有市場,那么在古代是什么情況就可想而知了。涉及子嗣問題,連禮都可以變通。
顧炎武到處奔波還要著書立說,但是在子嗣問題上卻未能免俗。他一生無子,引為憾事,當一代名醫(yī)傅青主告訴他還有生孩子的可能的時候,他不顧五十九歲的“高齡”納了個妾。相反,這如果是簡單的財產(chǎn)繼承問題,估計顧炎武也就不會這么放在心上了。
科學昌明,如果沒有孩子,現(xiàn)代人會去求醫(yī)問藥。那么古代人呢?除了祭拜祖宗鬼神之外,往往只能求助于房中術(shù)了。
所以,房中術(shù)絕對不是一門下流的學問,而是一門拯救全人類的高尚學問。
每一門學科在其萌芽時期都會有不少的謬誤,現(xiàn)代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婦女排卵一般是在月經(jīng)周期的中段,其他的日子屬于安全期。但是古人的求子偏偏是在安全期上大做文章。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胎產(chǎn)書》上就說:“禹問幼頻曰:我欲殖人產(chǎn)子,何如而有?幼頻答曰:月朔(指月經(jīng))已去汁□,三日中從之,有子。其一日男,其二日女也。”
也有認為只有在婦女月經(jīng)結(jié)束后五日內(nèi)同房才能受孕。我們先來看一些資料:
以婦人月經(jīng)后三日,夜半之后,雞鳴之前,嬉戲令女感動,乃往從之……有子賢良而老壽也。(《素女經(jīng)》)
婦人月事斷絕潔凈三五日而交,有子,則男聰明才智老壽高貴,生女清賢配貴人。(彭祖語)
凡欲求子,候女之月經(jīng)斷后則交接之,一日三日為男,四日五日為女。(《洞玄子》)
總之,這一說法到了明清也沒有改變,我們看給顧炎武診病的傅青主寫的《傅青主女科》就知道了,播種最合適的時機依舊還是月經(jīng)之后的三五天內(nèi)。不過,錯誤的常識好像并不妨礙中國人多生。
為了孩子,中國古代人對房事的態(tài)度一直是很認真的。認真到什么程度?認真到如果按照房事禁忌去行房的話,簡直找不到幾個好日子可以做愛了。比如《禮記正義》就說雷電大作時,夫婦禁忌交接,否則生子會肢節(jié)不全,而且還會給自身帶來災患:“雷將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
這種提法比較具象,所以很容易讓人接受,于是這方面的案例就慢慢地累積下來,我們下面不妨看看其他的日子啊,比如《產(chǎn)經(jīng)》就有“九殃”之說:
夫合陰陽之時,必避九殃,九殃者:日中之子,生則歐逆;夜半之子,天地閉塞不喑則聾盲;日蝕之子,體戚毀傷;雷電之子,天怨興感必易服狂;月蝕之子,與母俱兇;虹霓之子,若作不祥;冬夏日至之子,生害父母;弦望之子,必為亂兵風盲;醉飽之子,必為病癲,疽痔有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