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最簡單的混元髻:
、一條馬尾,下面的長方形代表皮筋。
2-3、繞繞繞,繞到沒有為止
4、發簪從皮筋下方穿過
5、發簪左端與右端在發髻上方,發簪中段在皮筋下方
原理很簡單,就是用皮筋向下的力來壓住發髻。
1、一條馬尾,長方形代表皮筋,發簪插在皮筋之下
因本文重點在于原理,而不在于單個發髻,故不詳細介紹各自的差異,在我看來都是可以通過通性推斷出來的。
2、繞繞繞,與混元髻原理一樣,都是通過皮筋壓發髻實現的
還有很多道教發髻,萬變不離其宗,無外乎簪子插皮筋下面,頭發不停地在發簪下面繞,通過發髻向上的力抵住皮筋向下的力實現。其中的不同只有繞法差異。
原理仍然相同,依舊是通過皮筋壓發髻,這里列舉一個理解一下。
到這里大家就很明顯能發現這類發髻的原理都是壓。但皮筋不是必要的,完全可以通過發髻自身的結構來壓住彼此。
如圖所示,甚至你還能通過接近頭皮的那層頭發壓住發髻,總之,壓就對了。
想咋壓咋壓。
上面介紹了壓的東西可以是任何東西以及壓的方式可以是任何位置,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發髻的變化。
壓的方式完全沒必要一個馬尾一個皮筋,你可以是一個環狀一個皮筋。
別忘記了,這是一撮頭發,而不是一根線,你完全可以把它分為兩撮,穿過彼此。
你甚至可以通過旋轉它來增大你發髻的含量。發揮你的想象力,學會了這個通性,你能創造出任何發髻。
有發髻的同時,完全能創造出劉海,只要你留下一段頭發不要壓在發髻下就可以了,再通過各種變化控制發髻的穩定程度,大小,你就可以控制劉海的長度,大小。當然本文的重點不在劉海,寫出這點僅僅為了說明發髻的用法之多,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私信我。
當前,這僅僅是發髻的冰山一角,發髻的變化遠不在于此。
本文其一是為了向大家介紹發髻,幫助大家理解發髻,并且學會束發。
其二是為了闡述我們真正要向傳統文化中學習的,是一個通性,是一個思想,而不是具體某一件事情。用程序來說明就是:
if a then
return true
end
換種說法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是加法,而不是1+1的答案,這樣我們在遇到2+3,3+3的時候,仍然能正確。
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