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學生加冠
“古有孔氏仲尼,十五學于禮,流芳百世;今有馬中學子,十八立于世,意氣飛揚。”近日,瀘州市敘永縣馬嶺中學校為高三學子舉辦“十八而志·恩責并肩”成人禮儀式,300余名學子身穿漢服,以一種別開生面的形式紀念自己的成人,完成了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成人跨越。
“一拜日月北斗,天長地久;再拜親子攜手,明月九州;三拜永記師恩,功德千秋”。成人禮現場,伴隨著重歸漢唐的音樂響起,以及象征“成人”的十八禮炮聲,成人典禮拉開了帷幕,學生依次邁入成人門,親身體驗“禮拜圣人”“三拜之禮”“加冠及笄”“親長聆訊”“學子宣誓”等流程,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心靈得到洗禮,同時謹記親長訓誨,正視肩上責任,宣告長大成人。
“以前看著大哥哥大姐姐們參加時,覺得很莊嚴、很神圣,一直期待著自己能夠參加,今天終于如愿了!很激動!”“參加成人禮非常有意義,這會成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參加成人禮的學生紛紛表達了參加成人禮的感受。
典禮上,家長為孩子們送上了誠摯的祝福,祝福他們帶著勇氣、知識、擔當和感恩去創造新的生活,用青春和智慧去書寫更加燦爛的人生篇章;老師們則為成人者行“加冠及笄禮”,希望他們敢于承擔起社會之重責,成人、成長、成才。
馬嶺中學負責人魏在為表示:生命需要美好的儀式感,漢服成人禮是學習和傳承中國文化的直接體現。莊嚴的儀式告知學生成人之后即將肩負家庭、社會的責任,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責任感。
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于漢民族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華夏先祖對于冠禮非常重視,所謂“冠者禮之始也”,《儀禮》將其列為開篇第一禮,絕非偶然。 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過15歲,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發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
先民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