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后漢書》),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周易·系辭下》)。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我們是“中華子孫”、“華夏兒女”,海外游子們是“海外華人”。華夏族易名為漢族,
在公元前202年,漢服、漢字、漢語等正式奠定。
《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冕服即漢服,華夏即穿漢服的中國人。
“夏”字《說文解字》考其造型結構,認為是用繁筆大寫的“人”字,
釋義為“中國人也”。
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
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征。漢服代表著中華民族優雅、博大的氣質,古樸自然的審美情趣,及敬天禮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通過這四點是能一眼辨認出和服還是漢服。
舉日韓兩國的例子,讓大家了解漢服是目的之一,
沒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啟迪影響了許多國家,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年立志于復興漢服,
大大方方的穿出去,
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媒體和人們的理解與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