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共305篇,編成于春秋時期。從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里,可以一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服飾文化風采。
西周時期的冕服禮制:冕,指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后來專指帝王的禮帽。在古代,戴帽及其款式,同衣服一樣,有著嚴格的禮數限制。《詩經小雅·采芑》就有“服其命服”之詠,說的是貴族由天子下令,賜以爵位,才準予穿某種衣服,戴某種帽子。《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匪,通斐,有文彩。充耳,塞耳。琇瑩,像玉一樣的美石。
《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俟,等待。著,庭,堂,分別指宅院的不同部位,大廳內設屏風,屏風和大門之間叫做著;屏風與正房之間的平地叫做庭;正房寬大而明亮,叫做堂。乎而是語氣詞。充,塞;素,白。連在一起的意思是:有錢人家男帽,左右兩邊系著絲繩,繩的下端垂著穗子至胸際,絲繩用白、青、黃三色絲編成,至耳邊打一個圓結,左右相對正好“塞”著兩耳。并且在圓結上各穿上一塊玉,叫做填。尚,加。瓊華、瓊瑩、瓊英,三次變一個字,意思又深一層,都是贊美玉圓潤而光澤的意思。把它們合起來,可以這樣唱:等我的那個人,在屏風間,在庭院里,在中堂上,他的帽子兩邊垂著三色絲繩,充耳的圓玉,加以長穗掛在胸前,是那樣的流光煥彩。
西周時期,服裝因材質而多樣,已經出現了多種款式。《詩經·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上,壽考不忘。”渥,濕潤。丹,一種紅色石,可以染紅,濕潤之后,顏色更艷。黻,當時稱黑與青相間的花紋;繡,用彩色絲、絨、棉線在綢、布等上面做成花紋圖案、文字。這兩句是:秦君到達這里,身著花紋絲織和狐裘,紅彤彤的顏色煥發潤澤,鮮艷奪目。秦君到達這里,身著多色花紋的上衣和刺繡美觀的褲子,玉佩鏘鏘作響,誠謙地祝老人健康長壽。
《詩經·小雅·采菽》在歌詠天子賞賜時唱道:“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黑色。袞,周時貴族所穿的一種衣服,上面繡有盤曲的龍。黼,周時繡有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的禮服。意思是,還有什么賞賜?繡龍的禮服和帶斧形花紋的禮服。
此外,《詩經·大雅·絲衣》還有絲衣的記載:“絲衣其不,載弁俅俅。”不,鮮潔。載,即戴。弁,一種圓頂的草帽或布帽。俅俅,形容恭順。絲衣,又說祭服;弁,又說祭帽。從上、下文看,這是寫周王舉行養老之禮,作一般禮服解似乎也可。
由此可見,西周時,材質豐富性,已經有裘、革、絲、綢、布為材料的各種服裝了。
西周的服裝不僅因多種材質而具有制式款式,而且還有多種顏色。《詩經·邶風·綠衣》中,寫一位丈夫悼念亡妻,通過對亡妻所制衣服,寄托思念之情:“綠兮衣兮,綠衣黃里”,“綠衣黃裳”,說明西周已有衣在上,裳在下和不同顏色搭配的不同服裝。《詩經·鄭風·緇衣》有“緇衣之宜兮”的詩句。緇,黑色;宜,合身。講的是禮賢好禮的故事。《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你;衿,領。寫一位女子思念戀人:你穿著交領和青色上衣,那學子風度,好不讓我思念。《鄭風·出其東門》有“縞衣綦巾”、“縞衣茹濾”之唱。縞,白色的絹;綦巾,淺綠色的裙。濾,麻類植物;茹,通染。濾經過茹可以變成紅色。描寫一位男子對女子的愛戀之情:無論她穿著白絹上衣,淺綠色裙,還是簡單地圍著白布染色的佩巾,見到她我都覺得快樂、歡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