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過完元旦小長假的端木佳瑩一頭扎進她的“龍珠漢文化工作室”,為接下來的迎新活動做起了準備。“1月份有幾場規(guī)模較大的活動,客戶要求增加漢文化元素,活動中穿插仿點翠等手工制作以及 展示環(huán)節(jié)。”端木佳瑩說。
作為一個漢文化愛好者,過去的一年,端木佳瑩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了事業(yè),不僅開出漢文化工作室,還以“非遺”手工為題材,將傳統(tǒng)文化推廣至校園和社區(qū),在社區(qū)開設微課堂,與學校社團聯(lián)手開展系列非遺主題的手工文化課等。
從漢服穿搭,到古風飾品制作,再到漢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這一系列的工作讓端木佳瑩的2018年過得格外充實。事實上,和她一樣,沉迷于這波老底子文化的,還大有人在。南山路開出了一家名為“西湖漫游日記”的漢服體驗館,開業(yè)沒幾天,已經有上百的人流量,這讓工作人員頗為驚訝,也足以窺見古風經濟所帶來的潛力市場。
穿漢服、迷手工、講歷史 杭州現(xiàn)多家漢文化體驗館
見多了色彩鮮艷、款式新潮的時尚服飾,偶爾看到清新典雅的古風服飾,總能讓人眼前一亮。目前,線上漢服品牌云集,徐嬌開的織羽集粉絲數已過百萬,鹿韻記、花朝記、重回漢唐等知名店鋪的粉絲大多在百萬到幾十萬左右。而除了線上漢服店外,龍珠漢文化工作室、西湖漫游日記等線下漢服體驗店,也正吸引越來越多顧客的目光。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漢服愛好者,龍珠漢文化工作室的主要負責人端木佳瑩自己就擁有兩百多件漢服,她還為自己的女兒定制了幾十件。從2008年開始,端木佳瑩便開始接觸漢服并為之著迷,從此與漢服結下了匪淺的緣分。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符合本民族的文化和氣質,穿上后往往有驚艷的效果,很多人被它的美吸引。而我,穿上后就不想脫下來了。”于是,她逐漸萌生了與漢服打一輩子交道的想法,“與其自己一個人獨愛,不如把這種情懷帶給每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龍珠漢文化工作室開張了。
端木佳瑩表示:“讓消費者從接受漢服到購買,是需要一定過程的,其中,培養(yǎng)漢服文化氛圍很重要。《國家寶藏》《國風美少年》等節(jié)目中,主持人或表演者大多會身著傳統(tǒng)漢服,以此為載體,推廣歷史文化。”于是,端木佳瑩也把單純的漢服推廣變成了漢服文化的推廣。龍珠漢文化工作室也開始把側重點放在承接各類漢文化活動上,并在杭州的小學社團、居民社區(qū)中開展了一系列漢文化手工課程。通過舉辦一次又一次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體驗漢服。
西湖漫游日記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和線上的只能看圖片購買不同,我們有漢服出租服務,也可以提供下午茶套餐,供喜歡古典文化的人品茶、拍照。很多人對于漢服的了解還不夠多,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讓大家能更了解、喜愛傳統(tǒng)文化。”
從漢服中找到文化歸屬感
漢文化引發(fā)的“古風經濟”思考
“沒有機密,所有的衣服、配飾、甚至裝修,你都可以拍照,隨便拍。沒有禁忌,所有衣服、飾品,你都可以看,可以摸,喜歡的還可以試穿,完全沒有問題……”端木佳瑩說,來到她店里的顧客大多穿著一套漢服,在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不僅可以自制團扇,還可以編手繩配飾、制作仿絨花等。
對于未來,端木佳瑩表示:“漢服的寬大飄逸、流暢拔俗,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服飾的美。我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現(xiàn)在,許多90后、00后已經成為漢服愛好者,并以此為載體形成了一定的社交圈,他們熱衷于參加各類漢服文化活動,以結實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古風文化已經成為新的經濟亮點,市場上的古風文化元素逐漸盛行,漢服社的成員也由原來的幾名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近百名。”杭城漢服愛好群的一位群主介紹。
浙江工業(yè)大學注意力與經濟學教授張雷表示:“如今古風文化逐漸流行,不少餐廳、咖啡廳、電影院、電視劇、娛樂節(jié)目等,都已經深受古風文化感染。隨著市民對古風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漢服也逐漸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很多人對漢服越來越喜愛,紛紛出手一套作為珍藏,有的愛好者甚至將漢服作為日常服飾穿著。通過這種線下體驗館、線下工作室的形式,能讓更多消費者在體驗和參與中,對漢服和一些古風飾品產生興趣,從而加入到其中,這也是商家的一種新穎的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