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服飾既是代表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標志,同時也是維系族群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紐帶。
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服飾既是代表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標志,同時也是維系族群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紐帶。
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漢族人民衣冠服飾發展延續的幾千年,不僅反射出中華文明變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記載了時代風華流變與斗轉星移的點點滴滴。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是隨著漢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發展而發展的,有著和中華文明同樣悠久的歷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構建民族形象的支柱。雖然漢族歷史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漢服卻始終反映著中國人民博大兼容、寬厚仁愛、追求自然的民族精神,體現出其他民族所不能代替的特色。
到了近代,由于繁雜的歷史和國際原因,使我國的政治、 經濟、軍事等方面在世界范圍處于劣勢,中國的服飾藝術也因此嚴重的出現斷裂,以至于我們現代的服飾幾乎全盤西化。
昔日輝煌、瑰麗的服飾藝術被束之高閣,服飾文化的文脈被割斷,服飾藝術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不斷喪失。因此,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今天,搶救和研究漢服文化和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漢服文化不僅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縱觀中國歷史,漢服所達到的高度無論從實用造型和美學藝術的角度去考量,都是其它民族服飾所不可比擬的。
漢族服飾是世界服飾文化和藝術寶庫中自成體系的龐大系統,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及獨有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服飾之林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果長此以往不重視漢服文化,這將必然成為世界文化中一個不可挽回的損失。
中國曾被譽為“衣冠之國”,有著數千年的服飾文化,然而隨著西方列強借武力占領中國市場,向中國大量傾銷洋貨,西方的器物文明以及伴隨而來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開始不停沖擊中國社會,同時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衣冠服制。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人重新審視自我傳統文化,重建中華禮儀與道德體系,彌補文化斷層,在這種現狀下開展“漢服”的研究本身就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研究漢服的過程中必然涉及歷代服飾形制與文化方面的新舊問題,對此的深入探討與考證,可以在發現新問題、建立新觀點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地厘清原有認識誤差。
這種基礎性工作所產生的成果,可以為漢服形制的界定起到有益作用。
其次,鑒于“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服裝意識隨著中國文化藝術整體被忽視,中國服飾被西洋服裝所替代,從服裝的現狀可以反射出中國文化和藝術多年來所面臨的危機。
以漢服為著眼點,可以喚起國人對華夏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問題的思考與審視,為弘揚民族精神,重視民族文化傳統貢獻綿薄之力。再次,漢族服飾作為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重要載體,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美學、工藝學等領域的歷史研究與現實利用價值。
漢服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承載著民族精神,弘揚漢服文化是發揚民族精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