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漢服,或書于竹簡,或沉浸于編鐘之樂,千年的韻味撲面而來……近日,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在福建福州閉幕,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人紛紛拿出了各自的創意“寶貝”,山東博物館手工定制漢服及其體驗活動引起各界關注。這些手工定制的漢服背后又有什么故事?記者采訪到漢服制作者、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徐麗慧副教授。
徐麗慧工作日常
布藝包上的蝴蝶盤扣
定制漢服的獨特體驗
據了解,山東博物館在此次“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博會”)上,通過“知書”“識禮”“投壺”“縱橫交通”“編鐘之樂”等新六藝活動,融書法、誦讀、茶道、香道、花道、古琴等內容于一體,傳播儒家思想中蘊含的仁孝致遠、書文毓秀、健體載智等教育智慧。
“在山東博物館展區舉行的與孔子‘六藝’相關的教育活動中,‘簡’兵法攻略——‘書于竹簡’優秀教育體驗活動與現場觀眾親密互動。觀眾身著手工定制漢服,愜坐于用戰國帷幄構件所復原的帷幄中,執筆韜略、揮斥方遒,體驗古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豪邁。”山東博物館參與博博會的負責人孫若晨介紹,觀眾體驗結束后,可帶走竹簡留作紀念。
厚重、素雅、淳樸的人工定制漢服極具歷史氣息,為博博會上獨屬山東博物館的一個亮點。那么,它又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
這些漢服其實是出自山東藝術學院徐麗慧副教授的“禧慧演藝工作室”。
“當時山東博物館提供給我‘運籌帷幄’的主題,我需要設計春秋戰國時期,類似于孔子弟子所穿的服裝,主要是在博博會上讓觀眾體驗漢服,用這種儀式感體驗傳統禮儀。”徐麗慧說,“雖然現在有人在做漢服,但與真正的傳統禮儀漢服相去甚遠,到底該怎么做?需要我們探討。”
“這六套服裝是根據出土文物的記載及查閱相關資料制作的,但也有相應的變化。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深衣和袍服,深衣是上下分開裁剪而后連接在一起的,根據史料記載,下裳12片代表12個月份,太繁瑣,因為穿在里面就做了簡化版的下裳。但也有不能簡化的,比如所有的服裝明線都是手工制作的(繰邊),暗線部分要用機器來做。”徐麗慧介紹。
在袍服的制作上也做了相應的變化,“有夾層的才叫袍,但要做夾層就會顯得笨重,因此在面料的選擇上用了雙層面料,讓人感覺是有夾層的袍子。同時,棉麻材質不僅最大程度地契合了歷史,而且能體現出學識之人樸素又儒雅的氣質。”
質樸的文人氣息中還藏著徐麗慧獨具匠心之處。“古代男子20歲之后戴冠,普通百姓之外、有一定學識修養的男子才戴冠。從設計到成形都是自己做出來的,用絲綢質感的面料和緞帶來做的冠,看似平凡實則高貴。”徐麗慧向記者揭秘,因為現代人戴冠沒有發髻固定,所以她做了跟頭型貼合的托,再用帶子固定,更加牢固也更加真實。“冠比歷史當中存在的要大一點,有點夸張。但是從整體上考慮,配合衣服得肥大,冠同樣不能太小。這樣設計主要是讓觀者在視覺上更協調和震撼。”
另外,這套手工定制漢服還有一些被藏匿起來的小心思。“整體上以樸素為主,但很多細節部分非常有特點。腰封和前襠部分顏色深淺不一,非常有層次感。再加上暗紅色的裝飾,讓這套服飾看起來不單一,有對比,顏色很豐富。”用徐麗慧的話說,屬于低調的奢華。
徐麗慧工作室制作的服裝大多沿襲歷史并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徐麗慧表示,現在網絡上有太多漢服,但大多都非常“俗氣”。實際上,做漢服貼近真實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在現代環境下有所革新。
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實際上,徐麗慧自1990年畢業于江南大學(無錫輕工業學院)工業設計系服裝設計專業后,始終致力于演藝服裝設計研究與制作,先后參與《暗戀桃花源》《管子》《懷疑》《李清照》《東方朔》《荀子》《九兒》《雪落無聲》等大戲的服裝設計工作。
“今年是山東藝術學院60周年校慶,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戲劇學院排演了一部大型原創話劇《雪落無聲》,我承擔其中的服裝設計任務。這部戲是學校打造的重頭戲,同時,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全程記錄了演出和服裝設計制作的全過程。”徐麗慧介紹。
據了解,《雪落無聲》以“戲中戲”的形式講述了三個時代的故事,服裝年代也涉及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及當下。“《雪落無聲》中服裝有一百多套,不僅涉及到多個時代的服裝,且有多個類型和風格。”徐麗慧介紹,服裝設計是一部戲中表現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封建時代的大戶人家、當代知青、現代大學生等,每個“戲”中的人物服裝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至關重要。
“比如,在《雪落無聲》中的戲中戲《家》中,大少爺不情愿地與瑞玨成親,他所穿的長袍馬褂雖然喜慶,但是要讓人看起來具有束縛感。”徐麗慧說,這就需要演員的表演與服裝之間相互配合。每一套衣服都極具匠心,比如與三少爺相戀的丫鬟鳴鳳所穿服飾,“盤扣、鑲邊,再加上今年特別流行的莫蘭迪色布料,打造出了一個天真、純情的丫鬟形象。丫鬟的褲子是灰綠色的,淺粉淡雅的上衣也就暗喻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命運。”
而在知青戲中,女青年所穿的“白地紅花”上衣則是徐麗慧在原料商的舊庫存中翻找到的。
傳統工藝的傳承和應用
在各種各樣的大戲中,徐麗慧始終致力于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延續。其中,便包括正在實行的布藝包應用和齊魯“絎縫”手作布藝的傳承與創新,該技藝也曾獲眾多大獎,《“禧慧”盤扣黃麻布藝包》獲第八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創意獎金獎、《“十里桃花”布藝包》獲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創意獎金獎。
“2015年,我應詩人高三適的要求,幫他做了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布藝包,選用棉麻材質,并以盤扣的形式代替了拉鏈。”徐麗慧說,這是她第一次將傳統文化與布藝包結合起來。
對于另一個獲獎作品“十里桃花”,徐麗慧笑稱,當時正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非常火爆的時候突發的靈感。以絎縫的形式制作的布藝包具有非常大的立體感和豐富感,也成為獨具一格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徐麗慧不僅從實踐出發,還著力理論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國傳統仕女藝術》《中國服裝款式源流考》《秦漢裝飾文化》《外國裝飾造型藝術》《服裝款式設計與配色》等專著,讓徐麗慧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