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于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征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衣裳制 | 天子六服 | 天/乾 | 三辰(日月星) | 裘冕 | 袞冕 | 鷩冕 | 毳冕 | 絺冕 | 玄冕 |
深衣制 | 王后六服 | 地/坤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褘衣 | 揄翟 | 闕翟 | 鞠衣 | 展衣 | 褖衣 |
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屬性 | 服名 | 他名 | 服制 | 首服 |
文 | 儒服(士大夫之服) | 逢掖袍 | 深衣 | 緇布冠(玄冠) |
武 | 劍服(武士之服) | 短后衣 | 袴褶(小袖短衣大袴) | 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纓 |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擺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
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里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系。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后,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么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