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仕女服飾主要有兩大類:
一、上衣下裳制 二、衣裳連屬制
春秋戰國仕女服飾
西周前主要為上衣下裳制,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
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
漢代仕女服飾
漢代梳垂髻,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貧窮人家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魏晉仕女服飾
梳靈蛇髻或雙環望仙髻內穿襦襠,外罩無袖短襖,下著長裙。
隋代仕女服飾
梳丫髻,穿大袖衫,著長裙,束腰裙,腳穿高頭履。
梳盤恒髻,穿窄袖上衣,著長裙,腰帶束至胸部,很像現在朝鮮族婦女的服飾。
唐代仕女服飾
梳驚鵠髻,穿窄袖衫,套半臂,下著長裙,披絹帛。面部做酒暈妝(兩頰抹濃胭脂像酒暈一樣),腳穿笏頭履。
梳小雙髻,穿窄袖衫,套半臂,著間裙(用不同顏色的布條拼成之長裙),披長帛。
宋代仕女服飾
梳流蘇高髻,穿窄袖襦衫,著長裙,披領巾(窄幅帛巾),系禁步。這種發式和服飾這種一直保持至明朝。
戴高冠,穿不制矜(不用紐帶,兩襟敞開,露內衣的窄袖褙子),內束圍裙。纏足陋習約始于宋朝,據傳最早始于南朝陳代,至南宋開始盛行,這之前婦女仍保持天足。
明代仕女服飾
梳雙髻,穿窄袖衫,外罩比甲,著素裙。
梳牡丹頭,披云肩,上穿寬袖衫,下著長袖,披領巾,系禁步。
清代仕女服飾
清初漢族仕女的服飾基本上保持著明末的特點。
發髻較低,高髻已不見,松鬢扁髻為明末清初漢族婦女的時髦發式。
梳松鬢扁髻,扎勒子,穿扣身衫子,下著鳳尾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