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走,迎面而來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衣帶飄飄美如畫,你微笑著問好,同袍好,而對方如若沒有聽到一樣,就徑直和你擦肩而過。
這時候你肯定會有疑問,穿漢服的都是同袍嗎?為什么同袍不和我打招呼?拋去對方的確不想和你打招呼或沒心情這些主觀心理,我想說的是,穿漢服的未必是同袍!我們先簡單將穿漢服的人群分個類:
1、漢服喜愛者:這類人群最是廣泛,在同袍之中可以占到80%以上,他們接觸到漢服可能是通過身邊的朋友,網絡,媒體等,他們看過之后很是喜歡,喜歡去了解,去接觸,看到身穿漢服的人民就去點贊,支持漢服活動;
2、漢服的推廣者:這類人除了經常的去接觸漢服,傳播漢服,更多的在學習漢服文化,把漢服文化傳播到身邊的每一個人,積極參加漢服的活動,他們是漢服推廣的主力軍,中流砥柱,也正是他們轉化了一批又一批的的漢服愛好者成了漢服推廣者,真正的把漢服當成自己民族的信仰去做;
3、漢服復興者:他們多為行業資深人士,對漢服的理論體系,漢服的發展方向,漢服的構架一直在努力奮斗,正是有他們漢服推廣才更加的有著清晰地方向,不斷地自我去糾正,舍去糟粕,留其精華,才使得漢服的路越走越寬敞!
4、漢服小白:這類屬于路人系,他們不在乎是不是漢服,只要好看夠特別就好了,至于尊不尊重文化什么的重要嗎?不能忽視的是,這部分人群正在不斷壯大。
可以值得慶幸的是,漢服的影響力正咋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商家在設計服裝的時候也會帶入漢服元素,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同根同源的聯系或是其他而喜歡漢服。但值得去思考的一點是,為何十余年過去了,有大部分人更喜歡漢服的外在而不去通達內里?
值得反思的一點是,隨著近年漢服復興運動與國學熱的興起,我們知道服飾背后是文化,漢服團體作為現世代復興傳統文化的一種青年力量,以這樣一句話去貫徹自己的理念:“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這是漢服運動的一句名言,也讓更多人了解到其背后的內涵,但真正在去推動復興的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只是停留在知識普及的層面,甚至無法言傳身教成為一位真正的漢服達人。
比如寒冬臘月穿著雪紡齊胸的女子,旁人一看還需要為她擔心會不會感冒;穿著漢服在安靜的公眾場合大聲喧嘩的人群;喜歡對其他同袍穿著惡意指指點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