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形象精煉,充分體現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而成語里面,有不少是與 漢服有關的。讓我們在這些簡潔精深的成語中探索有關漢服的蛛絲馬跡,跨越時空,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從這些寶貴的語言文化結晶中,看到我們華夏文化的縮 影,有助于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我們的漢服文化。
被發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釋】: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出處】:《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近義詞】:披發左衽
首先想到的是這句成語,它出於孔夫子的口中,這是他評論管仲的話裏提煉出來的成語,相信大家也是經常看到這句的出現。
直譯孔夫子說的話就是:“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散頭發、穿著左衽的衣服了。”,真實意思就是說沒有管仲,我們就成為那些異族夷狄、沒有文化的之人了。
管仲是什麼人呢?他是提出“尊王攘夷”之人,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論點之人,是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位霸主的人。孔夫子雖然在別的方面不贊同他,但是在維護華夏正統這方面,作為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還是對管仲有著比較客觀的評價的。
紅紫奪朱
【解釋】:謂紅、紫以間色奪朱。比喻以邪奪正。
【出處】:《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 鄭 聲之亂雅樂也。’” 邢昺 疏:“此章記 孔子 惡邪奪正也。惡紫之奪朱也者,朱,正色;紫,閑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也。”亦作“ 紅紫亂朱 ”。 漢 趙岐 《題辭》:“ 孟子 閔悼 堯 、 舜 、 湯 、 文 、 周 、 孔 之業將遂湮微,正涂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
第二寫這個成語,也是源于上面提到的管仲和齊桓公之故,這個故事與他們還是有點 關連的。中國古代從殷商開始就崇尚五行,所以古代的五種正色,就是來源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因而那五種正色分別是白、青、黑、朱、黃,相對應的有五種間 色。所為間色,指的是紺(紅青色)、紅(赤之淺者)、紫、縹(淡青色)、駵黃這五種,皆是有兩種正色混合而成的,所以稱“間色”,在古代,間色象征卑賤, 只能作為便服、內衣、婦女和平民服飾,譬如《陌上桑》里面提到的“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羅敷作為平民婦女穿的就是間色;又如《九歌》中的《東 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中東君作為神的服飾。作為統治階級,是要根據禮制和身份高低、場合去選擇服裝色彩的。紫色作為間色,是卑賤的 象征,原本是不被貴族階級重視的,偏偏諸侯里面出現了一個異數,他就是著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同學了。《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有云:“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史記·蘇代遺燕王書》:“齊紫,敗素也,而價十倍。”,這些記載都說明了 齊桓公作為一個身份尊貴的統治者,居然會喜歡穿紫色的衣服,進而導致國內都穿紫色,使得紫色面料的價格比其他正色的面料價格還要高很多,姜小白同學這種也 許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服飾品牌代言人吧,那些賣紫布的商人應該感謝他的代言的。而作為嚴格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當然不滿紫色奪去朱色的地位,所以發出“惡紫 之奪朱”之言。不由想到金庸里面喜歡喬峰的阿紫和阿朱兩姐妹,估計亦有那個意思所在吧,對于喬峰而言,始終只有阿朱才是他的真愛,而阿紫只是妹妹。
裂冠毀冕 (guān miǎn táng huáng)
【解釋】: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氣派的樣子。形容外表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解釋】:1.比喻背棄王室。《左傳·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辭於 晉 ,曰:‘……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南史·齊紀 上·高帝》:“ 桂陽 負眾,輕問九鼎,裂冠毀冕,拔本塞源,烈火焚於王城,飛矢集乎君屋,羣后憂惶,元戎無主。”
2.比喻絕意仕進。《后漢書·逸民傳序》:“ 漢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
3.比喻毀滅華夏文化,背離民族傳統。《宋史·胡銓傳》:“陛下一屈膝……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為胡服。”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且反古復始,人心所同,裂冠毀冕之既久,而得此數公者追論 姬 漢 之舊章,尋繹東夏之成事,乃適見犬羊殊族,非我親昵。”
《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
春秋戰國時的冠,稱之為首服。天子、諸侯、大夫們用於上朝和祭祀的禮服。
冠不僅僅是成年的象征,它還是君子和禮儀的象征。
《禮記。冠義》疏引世本云:“黃帝造旃冕,是冕起於黃帝也。”
雖然冕源於黃帝,但是冠冕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卻是在商周時期。有云:"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冕。
"意思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是在祭祀場合則身穿華美的冕服,以示對神明的敬仰;《商書。太甲》有云:“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毫”,也說明了貴族穿著冕服去舉行祭禮的。
充耳不聞 (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釋】: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上面既然說到冠冕,那必定要說這兩個成語了。
冕冠的組成,大致分冕板和冠兩部分。冕板上前后都有垂下用五種不同顏色的彩色絲 線串成的五種顏色的珠玉,這五種顏色就是五行正色:白、青、黑、赤、黃,象征五行生克和歲月運轉。其中,彩色絲線名為:“藻”或“繅”,被串聯起來的珠玉 名為“旒”,合稱“玉藻”或者“冕旒”。《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 故云玉藻也。”。《后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據史籍資料可知,天子的冕冠上垂下的冕旒是前后各十二串,每一串十二顆五 色玉,每顆玉石之間還要打兩個結固定,兩結之間稱之為“就”,這些冕旒垂在冕冠前,正好擋住了戴冠者的視線,表示君主目不視邪,不視不正之物,即使看到也 當沒看到,所以由此衍生出“視而不見”的成語。
與之相關的成語就是“充耳不聞”,它在現代是作為一個帶貶義的成語來使用的。但是最初卻是非貶義的。
“充耳”是冕冠上的裝飾物,又稱“瑱”或”黈纊“,是從冠上的玉笄兩端下來垂在耳朵兩旁的。
《漢書·東方朔傳》有載:“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大 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所講的“黈纊塞耳,所以弇聽也。”,所說的就是充耳。《詩經。國風·衛風。淇奧》有記載:“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漢毛亨傳;“充耳謂之瑱。琇瑩,美石也。”;《弁師》:“玉瑱玉笄。”,鄭玄注:“玉瑱,塞兒者。”;按制,天子用的 是玉瑱,諸后用石。充耳的象征意義就是表示天子不能輕信讒言,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由此可知,古代“充耳不聞”的含義與現代的含義是大相徑庭的。
及笄年華 (jí jī nián huá)
【解釋】:笄:古代盤頭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出處】:《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笄。”
笄是簪和釵的祖宗。最初,上古先民們把披散的頭發挽成發髻,可能是用一根樹枝或 細骨,后來學會了刮磨雕刻,就制造了”笄“。周朝時,男女皆用笄約發或固定冠帽,固定冠帽的笄被稱為“衡笄”,它也是周朝王后的首服,搭配著六服穿著的, 周朝設“追師”一職來掌管王后的首服。六服就是對應天子的六冕的王后禮服。笄是單股的,整體造型簡潔,頭部有簡單的裝飾圖案,后來改用金、銀、銅等金屬來 制作,越來越注重笄的頭部的雕琢,越發的精美,就演變成了“簪”。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上面說到男子的成年禮是冠禮,那女子的成年禮就是笄禮,與男子的冠禮步驟相同,均要三加三拜。女子年幼時,所梳的發式是梳丫髻為主的,這種發式又稱為“丫頭”,發展到后世,丫頭就成了年輕女子的代稱;成年后梳的是丫鬟,等到出嫁的時候丫鬟又要梳成婦女的發髻。
按周制,女子滿十五歲,如果許配了人家,就可以舉行加笄禮,由主賓為其梳成年女 子的發髻,在發髻上還要束上一根五彩纓線,作為女子已許嫁他人的標志,待到洞房夜方可由新婿解下纓線,束五彩線時,主賓還要在發上插上發笄,并為其取字, 從此便被視為成人,享受成人的待遇,故少女之成年禮稱為“笄禮”。倘若到十五歲尚未許配
人家,最遲到二十歲也要舉行笄禮,此時的笄禮比許嫁女子的笄禮相對 簡樸,笄禮完畢后,女子仍然梳回原來的未成年前的發式,以區別已經許嫁的女子,但是同樣享有成年的待遇,包括喪事的規格也是按成年人的來辦的。笄禮到明朝 時逐漸式微,后被上頭之禮代替。但是大體上還是笄禮的延續。所以以笄來造成語,表示女子已經成年。